群众的眼睛是最好的“摄像头”
近日,看到听到两则有关摄像头的故事。
其一:某单位党委书记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装上摄像头,要想进该书记的办公室,先经其审查。若想见,才会开门。群众找其办事,明明在房间,他就是不开门。
其二:某省省委巡视组进驻某县开展巡视,该县公安局在县委书记授意下把县委和信访局附近的2个摄像头,对准省委巡视组设立的2个举报箱,以此掌握举报人信息。
摄像头,作为一种科技手段,用在现代管理上未尝不可。但用来防范群众、防止监督,着实不该!
别忘了,群众的眼睛是最好的“摄像头”。为官者,是暗箱操作还是公开透明,是求真务实还是胡乱作为,是真改作风、还是假改作风,都在群众的眼里。心里没有群众,办事不公不正,不讲“三严三实”,装再多的摄像头,也逃不过群众的眼睛,迟早会失去民心,遭到群众举报,受到党纪处分。
视群众的眼睛为“摄像头”,重要的是坚持公开公正。少数领导干部干什么事都不敢“放到桌面上”,是为了搞私下交易,防止被别人撞见。事实证明,很多见不得人的事,都是没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越是热点事,越要散好热;越是敏感处,越要给人看。对领导干部来说,少攥“拳头”,多摊“巴掌”,是清正清明、取信于民的良方。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上讲:“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现在,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到党内,甚至群众中。只要敢于公开,坚持拉开窗帘好办事,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赞誉,也不用搞什么摄像头。
要乐于接受监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证明,为官者谁不善于不乐于接受监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今天,群众的监督是“摄像头”,也是“正容镜”。有了监督,可以减少或杜绝“闯红灯”,给人以警醒和纠正错误的机会,防止小病酿成大病,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如果试图抵制监督、干扰监督,或者实施错误监督,只会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沦为无所顾虑、恣意妄为的违纪违法者。
心中有民,为官才有分量;阳光施政,权力才会为公。为官者,任何时候都应把群众的眼睛当做“摄像头”,经常问一问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拥护、是否答应。如此,才不会疏远群众、不敢公开、抵制监督,才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