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贻人 维德之基 ——历经六代兴盛不衰的郑官房家训
新塍(今属嘉兴),古称新城。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筑新城备越。至唐代建镇,仍称新城。“会昌元年(841),尝垒土为城,谓之新城”(《大清一统志》)。宋代,有时也称新塍,“塍”即“堤”,因当地苦于大水,筑塍(堤)御之。清末,为与其他称新城之地名区别,定名新塍迄今,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千年古镇。
在这个古镇的中北大街,坐落着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木结构建筑群,当地百姓自豪地称它为“郑官房”。据当地老人介绍,郑官房初建于乾隆年间,改建于民国时期,现今的规模是郑氏家族经过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逐步形成的。当走进这历经二百多年的旧宅时,让人感觉到岁月的尘埃累积于木式构架之上,寂静中似乎可以听到这清白之家、书香门第的心跳。沿着依旧完好的扶梯,登上岑寂的二楼,看到那经历过无数郑氏族人双手抚摸的匾额与器物,躲藏在厚厚的尘埃下,无言地诉说着往日的荣光……
清白贻人,廉洁为官
“郑官房”郑氏家族的始祖郑熙(?—1804),字敬安,号缉亭,是新塍“郑官房”郑氏始祖,清代廉吏,先后在直隶柏乡、宁晋、顺义等县任县令。在任时清正廉洁,颇有政治声誉。
当时顺义县的县试,一向有一个不好的惯例,就是历来在县试过程中,总是录取富家的子弟,凭此来索取重礼,而收受的礼金都由掌管县试的官员使用。郑熙刚刚上任,县衙中的办事员就沿用惯例来向他请示,郑熙听后大怒说:“这是国家求贤之道,应当凭文章取贤士,况且寒士苦况,我全经受过,怎么可以贪贿赂而屈真才呢?我们子孙还要读书,哪能造此罪孽?”办事员听了之后,就不敢说话了。后来,又有郑熙亲近而信赖的人来劝说,他依然不为所动。从此以后,顺义县的县试纪律就严格了,县试舞弊的风气也得到了改变,所录取的多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致使顺义日后涌现了许多功名显达者。
郑熙不仅在任时为官清正,退职后也是两袖清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郑熙辞别长达二十多年的为官生涯,来到民风淳朴的新塍。他在问松里选了一块地,建造了两进七间房屋,在门楣上镌刻了“清贻堂”三个大字,意思是要“以清白贻于后人”;还专门撰写了《清贻堂文稿》,告诫子孙要清白为人。郑官房繁盛于清朝中叶。读书人骨子里固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支撑起实现救济苍生、服务黎民的人生抱负。郑熙的孙子辈、曾孙辈,在府县考试中名列榜首的也不乏其人,且涌现了多位清朝官吏。
郑凤锵(1802-1863),郑熙之孙,字鸣玉,号拙言,清代学者、名教谕(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官为正八品,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凤锵自小聪颖过人,能领悟“清白为人”的真谛。在任衢州开化县教谕时,全身心投入教育,清正廉明。他为人清正自立,不随俗流,其教育倡导履行“先器识而后文艺”,在开化县教育界威望很高。
郑元钫(1804-1881),郑熙之孙,字侍宸,号右坡,清代地方名贤。同治三年(1864)春天,清军收复新塍,为处理善后事宜,成立了“清赋”的机构。有人提出按土地摊派“清赋”的经费,元钫以为战乱刚平复,老百姓生活困难,现在应该让其休养生息,而竭力制止。不久就传令各乡、村,让乡长、村长负责调查、整理各乡村应清赋的项目,并汇编成册。所有经费,由各乡村自行解决。这样,“清赋”一事妥善解决。后来,元钫凭着自己的过人才识,被授予钱塘教谕。
此外,光绪举人郑文同、郑宝锴、郑惟章、郑其章、郑彤华、郑衔华等,均担任官职。于是,新塍镇百姓将位于中北大街85弄的建筑群称为“郑官房”。
诗礼传家,崇文重教
诗礼传家,为新塍“郑官房”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郑家历代出过许多读书人,新塍人至今仍津津乐道。事实也是如此。自郑熙开始在新塍定居之后,郑家出了许多读书人,或为官,或从文,或从事教育事业,都有好名声,不辱“清贻堂”之门风。
郑熙的孙子郑凤锵有乃祖之风,从小聪明好学,32岁中举人,他久居新塍,少时即留意于掌故之学,关心乡里历史人物、典章沿革。为使当地历史文化不致湮没无稽,凡乡镇胜迹、残碑或有关风俗教化者,不辞辛苦,亲历郊野,手采笔录,编纂的《新塍镇志》14卷,仿照府志形式,详细记录了上下数百年新塍疆域沿革、风俗变迁、祠宇兴废、官宦政绩、儒林辞章,已具规模。这在新塍志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开路先锋。其间,新塍镇名的变更,也出自凤锵之意。当时郑凤锵先是援引宋鲁公尝监新塍酒税一事,又用清初文学家朱彝尊《棹歌诗注》,认为从俗从宜应改“新城”为“新塍”,通用至今。
二百多年来,郑官房重视家教,注重家风,走出了不少教育者。郑文同、郑之章、郑兰华祖孙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郑文同(1840-1907),郑熙曾孙,闽南靖县刑法典史郑宝锴之子,字子和,号书田,又号兰溪,清代名教谕。小时候受家训陶冶,勤奋好学。光绪元年(1875)乡试得中亚魁,到兰溪县任教谕一职。到兰溪任职才一个月,他就整理出了考核学生学业的新办法:凡诸生中才智过人,表现杰出者,给予奖励;不求奋发,表现平平者,给予鞭策;不遵学规,表现过差者,给予责罚。然后汇集学生到课的勤懒以及学业的优劣情况,在每年的岁科二试前上报督学,让其进行考核。在新办法的激励下,学生个个勤奋好学,没有自甘落后者。
郑之章(1867-1955),郑文同之子,字折三,号郑乡,别号松南剩叟,清末秀才、诗人。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关心掌故,勤于写作,成人后在濮院、南浔等地当塾师。辛亥革命后,曾为海盐、太仓两县县署幕僚。辞去官职后,又先后在新塍高子辛、嘉兴高叔谦、南浔张石铭等家任塾师。张石铭迁居上海后,之章又随从他到了上海。但凡张石铭的应酬文墨,几乎都出自之章之手。张石铭为国内收藏名家,郑之章在他家可以看到珍籍宝物,学识更加进步了。1950年,郑之章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著作有《光绪新塍志》、《折角如意斋诗钞》、《年华续录》、《郑氏诗存》、《郑乡新溪棹歌》、《蔬果百咏》、《凤山小志》、《小郑蚕谱》等。
郑兰华(1895-1971),字利金,号来谔,著名化学科学家、教育家。1908年前后,由亲戚资助去上海考入华童公学,课余去《天铎日报》社担任校对和译电工作,受《天铎日报》主笔李怀霜(同盟会员)革命思想影响颇深。1919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硕士学位。自1935年起为中国科学社会员,解放后任中华化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四川省分会理事长,全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科普协会会员,重庆市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郑熙的曾孙女郑静兰,字松筠,清代才媛。年幼时就传承家训,勤奋苦读,擅长诗文。但是百姓不知道她的学问有多精深。直到她的儿子梦石刻了母亲的诗作《焦桐集》,传到百姓中间后,这时候,人们才惊诧她的丰富学识、高超文才,都把她看作是奇才。于是,想要向她讨教如何写诗的人接踵沓来。南浔富户张氏听说了她的盛名后,于是就邀请静兰到家里做老师教授他的女儿诗文。近代民主革命斗士、绍兴鉴湖女侠秋瑾和石门女士徐自华当时正掌管浔溪女学的教务工作,倾慕静兰的才学,争着以弟子的礼仪奉诗求见静兰,静兰的名声更加大了。乡人都尊称静兰为先生。
家风开明,维德之基
“郑官房”家风开明,培养了多位“巾帼女杰”。郑熙之女郑以和(1736-1795),字琴仙,号芝云,是乾隆年间的诗人,她的丈夫是嘉兴府郡主簿沈潭生。郑以和自小秉承家训,生活俭朴,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工于吟咏。嫁给沈潭生后,夫妻俩玉台联咏,珠联璧合,同乡的人都羡慕和赞美他们。被观察使(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朱九山称为“天仙化人”。由于以和的影响,丈夫做官也是清廉自律。
徐保字,字颉书,号阮邻,清代能吏、诗人,系郑熙外甥。因为家境贫苦,一直在新塍郑氏外婆家长大。从小受到郑家家训的熏陶,为人倜傥有大志向。嘉庆十三年(1807)考中了“副榜贡生”,第二年(1808)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当时又正逢朝廷选拔举人做官,保字被任命为知县,赴甘肃填补缺额。因多次任总督和府台衙署的记室(掌章表书记文檄的秘书),而被卢厚山、杨时斋等宫保(古代官名)所倚重。保字曾经到西北边境,协助尚书那绎堂处理军政事务,历经磨难和艰险。他博学多才,文思敏捷,撰写声讨檄文、急事奏章,往往马上就写好,因此,深得尚书的赏识,曾以赞扬保字“才子抑壮士也”。后来,由平罗知县提拔为平凉府盐茶同知,不久,又任庆阳、平凉知府。保字为官廉洁自律,以百姓利益为重。每到一个地方做官,凡是涉及学校、保甲、水利、农田等应该去创建和革除的事情,没有不兴办的。辞官归乡后,两袖清风,仍然居住在新塍问松坊郑氏家中。
郑以和夫妻、徐保字,前者是女儿、女婿,后者是外甥,他们都深受郑家家训的影响,把“清白为人、廉洁奉公”奉为行为准则。可见,良好的家规、家训不但能惠及后代,还能恩泽亲戚,能影响一批人。
在新塍当地,至今流传着一个郑家筹赈款济灾民的故事。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的夏天,嘉兴发大水,各地受灾严重,郑元钫与城镇诸绅一起商量筹集赈款来赈济灾民。从秋天一直到冬天,元钫亲自办理赈灾事项,丝毫不敢懈怠。因此,这年虽遭水灾,由于赈济得当,老百姓没有挨饿。
郑文同在兰溪县任职教谕期间,他深刻认识到德行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他年老告归故里后,在祖屋北面的地基上建造了兰溪宅院。庭院有砖雕门楼,上面刻有精致浮雕和“维德之基”匾额,意为“德行是为人的基础”。这是文同对祖训“清白为人”的补充和拓展。
传承家风,遗泽后人
如今,坐落在陆家桥北畔的“郑官房”依然呈现在世人眼前。它始建于兴盛的乾隆朝,映照了太平军乱的战火,经历了日寇1938年纵火的劫难,历经六世,两百余载。解放后,由于郑家族人多分散他地,清贻堂、燕贻堂、兰溪宅院、怀朗轩(新厅)等均闲置。此后,由于年岁渐长,风雨侵蚀,许多百年老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年繁华的“郑官房”,渐渐变得清寂,但是,郑官房的“清白贻人、维德之基”的家训还在流淌不息……
纵观郑熙家族六代九人的传承史,他们都不是高官厚禄,多是做教育工作、专于学问,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每人都注重个人修养,都清正廉洁,都为国为民,都在各自的事业上或为当时社会的进步、或为人才的培养、或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他们之所以取得可喜的成就,是因为他们秉承“清白贻人、诗书传家”家训,并以此为激励,为此奋斗。(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姜国民 赵小琼 高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