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学霸的堕落为“腐败年轻化”再次敲响警钟

    1月4日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中,披露了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捞油水”的手段——将工作秘密拿来做交易。从北大学霸到纪检干部,这名37岁的处级干部虽然职级不高,但违纪行为却非常严重和恶劣。2017年1月5日《法制晚报》  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入中央纪委机关工作。曾参与过武长顺等大案要案,也曾经立功受奖……但在利益驱使下,袁卫华把纪律底线置之脑后。在袁卫华众多违纪行为中最为突出、最为恶劣的问题,是故意泄露案情,以案谋私。多年来,袁卫华利用自己的权力,承揽到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工程项目。
   袁卫华的贪腐再次暴露出当前干部腐败“年轻化”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在办案中发现:职务犯罪高学历、低龄化现象已日趋明显,由以前的“59岁现象”到现在的“35岁现象”屡见不鲜。2012年,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副局长、年仅32岁的肖明辉因收受“好处费”1611万元,被依法判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生于1980年的的肖明辉,在落马之前有着众人羡慕的履历: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工作两年后即被提拔为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副局长,还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洋浦十大杰出青年”,荣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 在离任之前大捞一笔的“59岁现象”,曾经广受关注。如果说“59岁现象”反映的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再不捞就再也没机会捞,可能是因为考虑到退休生活的保障,而陷入腐败的泥淖。但年轻的犯罪主体,在仕途上都还可以有很长的路可走,有些人甚至可以说前途无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年轻人走上歧途呢? 年轻,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干部年轻化”是党的事业传承的战略选择。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深化,特别是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创新和推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了重要领导干部的岗位上。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在提拔和选用干部时,却过分追求官员的年龄、高文凭,而忽视了政治坚定、清正廉洁等,这往往使一些素质并不太高、理想信念缺失、立场并不太坚定的年轻人提拔上来,也导致了干部犯罪起步早、胆子大、作案手段更加狡猾。 年龄、学历与抗腐败能力并不成正比,并非干部年轻、学历高就能保证权力的廉洁, 尤其是一些刚出校门便入官门的“考试型”的年轻干部,到了一定的位置后,把握不住自己,很容易年纪轻轻便大肆敛财、贪污受贿。应该说,年轻干部成为腐败高危人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少年得志心气盛,阅历肤浅经验少,缺乏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和干部选拔拔、监督上存在漏洞的问题等等,但说到底是干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问题。“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腐败年轻化”反映出这些年轻干部政治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 统计表明,这些年青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少错误的认为,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主要是看拥有金钱的多少, 金钱决定感情和地位, 因此处处与人攀比、向人炫耀,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吃得开”、“混得好”。有的年青干部面对灯红酒绿,经受不住 腐朽思想的侵蚀与金钱的诱惑,出现了失衡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与收入,认为“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原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李向雷,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不到33岁即担任广东省公路局副局长,当时是全国最年轻的省公路局副局长。但这名年轻干部从担任局长职务第二年便开始收受贿赂,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年干部大多30岁到40岁之间,正是事业稳定并渐入佳境,有的刚刚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被党组织、社会和家庭寄予厚望。他们的犯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警惕“35岁现象”,莫让“腐败年轻化”成为干部管理之殇,引导年轻干部成人成才,是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青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面对“腐败年轻化”现象,在大力提倡干部年轻化、选任年轻干部时,必须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干部年轻化不能追求低龄化,而应该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加强对其个人品德、廉洁度等内容的考核。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其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在思想上筑起防腐反腐的长城,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年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使之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