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诚信正能量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
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诚实守信的内涵。很多人都知道“孟信不卖病牛”的故事,这个诚信启蒙故事就是教导我们要“凡出言、信为先”的。《北史·孟信传》记载,南北朝时,孟信担任赵平郡太守,他清廉善政,深受百姓爱戴。因孟信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辞官以后,生活贫穷,衣食匮乏,家中只有一只老牛。其侄子打算将老牛卖掉,换些柴米。买卖契约已写好,恰遇孟信归来。孟信告诉买牛人说:“这只牛有病,稍微劳作,便会发病,对你没有用处。”说罢转身,责打侄子二十杖,怪他不该欺瞒。买牛人惊愕不已,对孟信说:“孟公,你就将牛卖与我,我并不需要它来劳作。”尽管买牛人苦苦请求,孟信就是不答应,买牛人只好放弃。没想到,买牛者是周文帝手下的人,周文帝得知后深为叹异。不久,孟信被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后升迁为太子太傅,当时的儒者学士都引以为荣。生活贫穷、食物匮乏是读书人常常面对的。孟信的难得在于辞去太守的官职后,卖东西不欺骗别人。有些洁身自爱的人或许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孟信在衣食匮乏的情况下仍保持诚信操守、不变节,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这才是最可贵的,他晚年做太子老师也是有资格的。
有个寓言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年轻人,当他来到一个渡口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豪宅、荣誉等八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迭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然渡河。”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后来,他虽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金钱源源不断、宅院很气派,但由于他抛弃了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诚信,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寓言虽非真事,确实由很多真事集约归纳而成。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不讲诚信的人可以欺人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诚信好像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切经得起时间与历史考验的东西,都是具有诚信的,它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而诚信也就成了人们永恒的追求。古人重视诚实守信,我们当代更应广泛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大力弘扬重信践诺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引导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道德素养。
(二)
商鞅“徙木立信”、季布“一诺千金”、韩信“千金谢漂母”“孟信不卖病牛”等等道德诚信典故之所以广为传颂,关键是彰显了“成事先成人,成人诚为先”的社会主流价值。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诚信。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纽带,是人们心灵间彼此相通的桥梁,是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虚假的人是永远不可以信赖的,而诚信的人才是最可靠的,大家愿意与他相处,更愿支持他成就一番事业。
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约束,不仅来自外界的舆论压力,更来自内心的善意驱使。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就可能毁了一个人一生的名誉、一生的事业。如孟信就是一个验证了诚信乃立身、立业之本的优秀的先贤榜样。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同样,诚信也是立政之本。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建设诚信社会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共同话题。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是好的,一诺千金的诚信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的凡人善举、勤政廉政优政的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成为我们整个国家社会诚信建设的有力支撑。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诚信建设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各种负面事件频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销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
(三)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已成为全国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期盼。
社会诚信建设人人有责,政府应是社会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者和第一推动力。恪守诚信、一诺千金是政府行政的基本前提。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政府才有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要讲诚信,干部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 自觉讲诚信、懂政治规矩、守政治纪律和廉政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不越轨,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同时,干部也要诚信对待群众,关心基层群众、爱护基层群众,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坚守为民理念、千方百计确保政策执行,自然会获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其实,对政府来说,把政策落到实处就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诚信。
作为党员干部尤其要将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当好社会的管理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促进者,决不当言而无信、无所作为的“太平官”,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树立“忠诚干净担当”良好形象。
社会诚信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向古代诚信守诺的先贤们学习,向当代广大诚实守信的优秀榜样们学习,弘扬中华民族重信践诺的传统美德,奉行“一诺千金”的品行,弘扬“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诚实做人、诚信做事,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多诚信正能量。(周家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