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士闻道”的悲哀
《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若将这句话套在当今广大党员干部的身上,“上士”便是焦裕禄和孔繁森,还有那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千千万万的好干部、好领导;“中士”便是那些碌碌无为、磨洋工混日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假公仆;而“下士”便是那些自私狭隘、游戏人生、腐化变质、人格堕落、已近悬崖或坠入悬崖的腐败分子。
因何如是说?如果说“道”是指人类应坚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那么,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当初那些紧握拳头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道”,就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心灵阵地,无论面对何种环境的袭扰,都不能轻易丢失,须以生命来捍卫。“朝闻道,夕死可矣”喻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程度来说,古人对于“道”的专注以及对于“道”的坚守,大概比现代的某些人要强得多。科技与文明的高度发达,并未给人类带来安定与和谐,反而使之灵魂飘逸不定,专注力被电脑、手机和金钱彻底垄断,似乎再也腾不出精力来“坐而论道”,更不用说什么“起而行之”了。
近两年,身边有几位官场朋友相继“出事”。让我惊讶的不是他们如出一辙的“涉案内容”,比如,贪污、受贿、生活作风败坏;心理变态、人格扭曲、行为荒诞,等等。而是我昔日的各种提醒和警告他们当时都能“虚心接受”,并誓言绝不犯那种低级错误。日常接触中,这些朋友都能示人“正人君子”之态,直至他们的“落马”和后来的“罪状公布”,我才惊出一身冷汗,如同噩梦初醒,揉揉眼睛,却怎么也不愿相信他们竟能做出那么多、那么出格的事情。
不能说我的善意提醒和警告就能算作“道”,但至少也是做人做官的最低标准。他们既然“欣然接受”,既然信誓旦旦表示会清白做人,清廉做官,既然能“理直气壮”地畅谈做人做官的基本原则,又如何能背地里放浪形骸、为所欲为,如同恶魔变身,做出禽兽不如的勾当?倘若他们能把我的提醒与警告融入“道”的庄严与神圣,哪怕只能算是“道”的一片树叶或者一粒尘沙,恐怕也不至于堕入深渊。我想,他们面对我的“道”和老子论说的人间大道,一定是表面首肯,却在心中暗自嘲笑,抑或背后“大笑之”:大笑我的迂腐、愚钝和落后于“时代”,乃至笑我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如果当官从政却用游戏态度对待真理大道和理想信仰,如果说的和做的、明里和暗里南辕北辙、互不对号,却把心灵和目光专注于“物质大潮”,那么,其堕落和毁灭就毫不奇怪了。当人们让欲望之火把自己燃烧殆尽时,其身上原有的一点“信仰之甘露”便早就蒸发于无尽的空间,乃至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只剩下一尊干枯的躯体,面目可憎,行为怪异。要知道,一棵繁茂坚挺的大树上,信仰是庞大的根系,而“道”则是笔直的树干和繁密的枝叶。如果没有了根,又何来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我想倘有人被乱象迷住了眼睛,被烈火烤干了心灵,被欲望干扰着思维,那么自救的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决然止步,摆脱羁绊,改弦更张。用哲人的说法,叫做走进大山去,看一看“这山这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话有点绕,其实,这正是我们从小到老所要经历的人生三境界。比如,我们涉世之初,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只有单纯和本真,“这山这水”自然就是真实的山和水,没有任何怀疑。当我们经受了各种诱惑、贪婪、欺骗、狡诈和背叛,就会对着“这山这水”心生疑窦,那是真实的山和水吗?狐疑揣测,不能自已。随着人生的经历和阅历得以丰富,便能渐渐洞察世事,这时才能真正领略到自己的所求所弃,懂得及时放弃什么,应该追求什么。于是,“这山这水”便返璞归真,再次成为真实的山和水,只是“这山这水”与“那山那水”在内涵上有了极大地丰富与改变。
“下士闻道”的悲哀本是缘于对“这山这水”的彻底迷失和粗暴否定,所以终究不能走进人生的“返璞归真”,只是甩一路愚蠢的“大笑”,恰恰反衬出“道”的高深。我的那几位失足朋友在坠入悬崖之前,又何以能看清“这山这水”的真实面目呢?(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