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是情怀,更是责任 ——访全国政协委员、央视新闻主播海霞

本报记者 杨海龙 摄

记者:作为一名资深的政协委员,今年两会您比较关注哪些话题?准备了哪些提案?

海霞:今年我准备了社会公益和语言教育方面的提案。第一个提案是关于“推普脱贫”的。近几年,我一直关注“推普脱贫”问题。西部一些贫困地区普通话普及率不高,很多青壮年农牧民会一些普通话就可以更好地走出大山、走出山村,学一门技术,找到一份工作,就能全家脱贫。

第二个提案是关于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的。我觉得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朗朗书声走进校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经典更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应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材、读本等基础资源建设,便于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学习领悟中华经典精髓。同时,通过开展诵读、书写、讲解、诗词创作等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尤其是校园中营造“亲近经典、承续传统”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三个提案是关于设立“1·20全民急救日”的。“120”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成为中国院前急救的代名词。我觉得通过“1·20全民急救日”的设立,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导,相关学会、协会和媒体助力,共同推动全社会关注急救,促进我国急救体系不断完善,急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

记者:去年两会审议通过了监察法,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由您介绍监察法的公益广告和视频短片。在您看来,监察法实施和国家监委成立一年来有哪些变化?

海霞:去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播发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的画面。当天的《新闻联播》是用了整整2分钟的时长、以“全国两会后第一个挂牌的新部委”这一新闻定位来报道这条要闻的,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之所以举世瞩目,令人难忘,我想就在于监察工作承载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之后的公益广告和微视频,引起了社会反响。要说变化,我想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监察法是新法,纪检监察干部在努力学懂学透新法,实现纪律与法律的贯通。其次,在纪与法的共同约束下,使公职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能乱作为、滥作为,更不能不作为。第三,更加重视通过公开强化监督。比如,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的公开,就是对纪委监委合署办公后第一年工作情况的公开。同时,特约监察员也是一种监督。

参与公益广告和微视频的录制,让我深深了解纪检监察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艰辛不易,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风骨与品格,一直感染着我,并激励我积极地参与到微视频系列的创作,主动为监察法的颁布实施鼓与呼。这是一份敬佩,也是一份情怀,更是一份责任。

记者:之前您是原监察部特邀监察员,去年您又被聘为国家监委首届特约监察员,您对此有何感受?在您看来二者又有哪些区别?

海霞:国家监委对聘请的监察员的称呼是特约监察员,以前监察部都是称为“特邀监察员”。约和邀,一字之差。邀是邀请,约是约定。邀请的是客人,约是和自己人、一家人的约定。既然是一家人,就更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认真地开展监督,更好地帮助监委工作。这是我们特约监察员的初心。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您又如何看待当前党中央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海霞: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这是党中央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重大判断。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重拳“打虎”“拍蝇”“猎狐”,掀起了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反腐败高压态势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尤其是在当前,更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在持续强化不敢腐的基础上,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避免小错酿成大错,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说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的时候强调,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可以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能否根除,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高度重视,用实际行动坚决予以根除,这才能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本报记者 杨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