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的问责滥用现象,成为基层干部的一大心病,不少干部反映,现在的问责状态是“下面一颗钉,上面千把锤。随时可能挨一锤,就是不知谁先锤”。
基层乱问责的“大山”有哪些?怎样有效解决问责不力和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跟着思响哥,一起听听基层干部的心声!
基层“花样问责”长啥样
基层“花样问责”主要为以下五类:一是“蜻蜓点水”式。通常以“睁只眼闭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鸡毛掸子打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形式出现。
二是“权责错配”式。此类问责在基层最为普遍,看似在落实责任,其实质则是撇清责任,当“甩手掌柜”,其中又尤以“属地管理”最为典型。
三是“背锅躺枪”式。此类问责环境下,基层“即使拼命干也难保不出事、干好干坏都可能被问责”,干部顶着“事情出了,总得有人担责”“一出事就多处分几个干部”的压力干事,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做到位,而是如何“明哲保身”,工作成效不言而喻。
四是“舆论安抚”式。此类问责最情绪化,也最任性,多表现为上级领导个人主观好恶或迫于失实舆论的压力,为应付领导或平息舆论,明知问责不合理,却又“难以自拔”。
五是“雷霆万钧”式。此类问责多出于专项行动、专项督查等集中行动。为了营造集中行动成果丰硕的氛围,以完成不合理的任务指标,常常打造“典型案例”,简单以问责数量衡量整治成效,打着“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口号,最终达到“问责一片,惊吓一片”的效果。
——浙江江山市委组织部 柴兴荣
莫让问责成了懒政的借口
都说基层苦,每天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落实政策文件和群众的大事小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种苦,让广大基层干部饱受其害,确无处伸张,这就是问责之苦。小到一个工作提示,大到一个政策文件,总是有那么一句扎眼的话:落实不力的,将严肃问责。问责,成为基层干部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哪天因为哪项工作就被问责了,套用网络时髦的话来说:问责,让基层宝宝好苦。
基层干部饱受问责之苦时,有些单位或领导干部却将“问责”发挥的淋漓精致,下发文件总是要提几点要求,其中便少不了“工作不力将严肃问责”的字眼;工作推进过程中,对排位靠后的要约谈一下或者发个督办函;工作结束,来个总结,通报一些单位。问责,成为了有些部门或领导干部的“大棒”,时不时挥舞一下,看似在推动工作,实际上却是懒政的表现。
——中共龙南县委组织部 刘金龙
严把问责“标尺”
防止基层干部变“替罪羊”
当前,一些地方为了“息事宁人”,体现问责决心和力度,以替罪羊的问责方式来平息事件。比如出现违建现象,乡镇要接受属地管理追责;有农民工在属地内的企业打工拿不到工钱,乡镇政府要担责;企业在属地施工出现安全事故,乡镇要被问责等等,这些既不在权力范围内又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一旦出了事都要问属地管理的责,基层干部感到心里憋屈,又无处诉苦。面对此类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围绕重点问题,坚决整治推卸责任、找基层干部当“替罪羊”的问题;发挥群众监督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互联网+”“一键通”、“人人拍”、网络直通车等,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的举报平台。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永盛镇人民政府杨建朝
不必将问责当“尚方宝剑”
党的领导干部担其责,责有轻重,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然无论责任或大或小,职责范围内出问题,都应问责,却也不必将问责当“尚方宝剑”,谁都砍一砍。错不可挽回被问责是担当,知错能改也是担当,知错能改不被问责亦是担当。不尽责被问责,尽责亦被问责,不主动作为被问责,主动作为出问题亦要被问责,与拿着“尚方宝剑”乱舞有何区别。
事在人为,人为就会出错,错而能改,改而能进,对“知错能改”的问责大可不必出动“尚方宝剑”,视情节轻重给予从轻或不问责才不会让问责“跑偏”伤害干事者的积极性。问责的“尚方宝剑”应直指不干的、干得少且犯错的,干坏了的,突出“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才能让问责发挥监督促进作用。
——云南省屏边县李灵芝
瞄准问责“靶心”
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当前,要想有效解决问责不力和问责泛化简单化等系列问题,仍需上下一心,明确责任目标,找准问题“靶心”,只有导向明确才能找准位置,要敢于对不作为、不担当、懒散拖的的人痛下“杀手”。哪个环节出问题就整治哪里,谁犯下的错误就找谁承担,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一刀切的工作作风,让有功之人牵连受罚。瞄准问责“靶心”,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作为问责执纪部门,要花时间、有耐心的去查找问题所在,找出真正存在危害的蛀虫,始终做到让问责精细化。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委组织部周鹏
问责更应重“问”不重“责”
对基层工作更应多些“问”,少些“责”。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工作压力大,不是“傲娇”,更不是“慵懒”。基层工作经常“5+2”“白加黑”,会议多、材料多、检查多还要承担各种风险。所以,多给基层干部一些“问”的关爱,才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多跑基层、多问需求,处处留心,反映基层的所思所盼。
落实“问”与“责”,需默契配合,唱好落实“问”和“责”的“二人转”,在“问”中解决基层所需、在“问”解决群众之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让“责”的利剑永不出鞘。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教育党工委贾建荣
问责要有法度
近年来,问责手段被广泛使用,其中不乏把问责当作“万能药”“保健药”的情况,问责情绪化、泛滥化,让基层苦不堪言。不少干部反映,重点工程、信访稳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急难险重的一线,本该是淬炼干部的“试金石”,现在却成了“烫手山芋”,没人敢接。
有些地方依然奉行“官大一级压死人”,问责就靠领导拍脑袋,岂能全凭个人情绪来决定?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不说,无形之中也削弱了问责的权威性。党章、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是问责的根本遵循。以法纪为准绳严肃问责,以事实为依据规范问责,才能让被问责的干部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