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聆听大家·著名雕塑家吴为山: 让雕塑艺术融入历史长河

吴为山,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生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获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其创作的马克思铜像于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中国向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赠送。
张祎鑫 摄
吴为山雕塑作品《问道》。

“我要用手中的泥土、用雕塑的手法把他们塑造出来,去留住哲学家的思考、科学家的思维、教育家的思想,以表达我对祖国五千年文明的敬意”

问:您从江南山水中走来,以一柄塑刀,赋予泥土以人的精气神。回顾您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您认为有哪些影响您一生的关键节点?

答:我1962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的藏书。父亲是中学老师,国学功底深厚,从小就教我学习古诗,我每天早上必须背完一首诗再去上学。他还教我绘画、书法。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参加过四次高考,在1978年、1979年两次以一分之差落榜,第三次被无锡工艺美校录取、学习雕塑。毕业之后,我觉得不甘心,又继续考大学,到大学里深造,完成学业后留校工作。

后来有机会到欧洲、美国去做访问学者,看到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也有机会接触到当代艺术大师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对我触动很大。在学习访问的过程中,我再回眸中国文化,更加感到我们的文化是不可取代的,它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思考和价值。我不断对比思考中西文化,提出了写意雕塑的主张,所谓“写意”,就是把我们今天对世界文化的吸收,融会到中国的史学、哲学、艺术学当中,创造出有当代意义的雕塑。写意雕塑正是弘扬中国写意精神、弘扬中国美学传统的艺术追求。

问: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您塑造了多位中华杰出人物,“为时代造像”“为文化造像”。在创作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和体悟?

答:1991年,著名书画家林昌午邀请我为他的父亲——“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塑一尊半身像。接到邀请后,我认真研读林散之先生的诗歌著作、品味他的书画作品,感受先生的文化性情,创作了这尊作品。雕塑完成后,受到林昌午的肯定,他说了一句“父亲活了”。这可以说是我塑造中国文化名人道路的起点。

1995年,我应季羡林先生资料馆之邀为季老塑像,为此专程拜谒老人。见到季羡林的一瞬间,我就怔住了:这不就是一尊典型的东方智叟塑像吗?此后,我又塑吴作人像、费孝通像、顾毓琇像、杨振宁像等。渐渐地,我的创作范围又由现代文化名人扩大至历史文化名人,比如老子、孔子等等,这些人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符号。我要用手中的泥土、用雕塑的手法把他们塑造出来,去留住哲学家的思考、科学家的思维、教育家的思想,以表达我对祖国五千年文明的敬意。

我认为,用雕塑的手法把他们塑造出来,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时代的风采,更能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当然,要想塑好名人雕塑,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要深入研究塑造的对象,品味他们的人生经历、研读他们的作品、琢磨他们的生活习惯,自己读懂了塑造对象,才能造出传神的塑像。

“每跟一位大师交往、创作他们的雕像,都是一次修炼和领悟,是求艺、更是问道”

问:您雕塑老子、孔子等中国历史文化先贤,也雕塑费孝通等当代大师,还雕塑马克思等世界伟人。在您看来,这些作品有哪些共同点?

答:我认为伟大的人物是超越时空的。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理想、不懈努力追求的精神,这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同之处。

我塑造这么多古今中外的人物,实际上是通过历史每一个不同的点,通过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来塑造人类的精神之源、之流,有源有流,最后奔向人类文明的大海。所以在我的雕塑世界里,不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不论是齐白石还是达·芬奇,不论是徐霞客还是马可·波罗,我想他们都有一种博大的胸怀,都有一种开阔的眼界,他们把地球作为自己的支点,把人类作为自己发展的一个空间,这样的话他们境界就会更加广大、高远。我在塑造这些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时候,我会仰视他们,带着一种崇敬、一种责任来塑造他们,这就是我在创作这些人物雕塑过程中的心理轨迹。

问:您为季羡林、钱伟长等多位当代大师塑像,并写下许多文字,记录与这些大师的接触与交流。如今,大师们有的已经远去,您的雕塑和文字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们的维度。在与大师们的交往中,有哪些事令您印象很深?

答:我从心底里尊敬这些大师。每跟一位大师交往、创作他们的雕像,都是一次修炼和领悟,是求艺、更是问道。

比如,我在而立之年初识费孝通先生,至他逝世先后接触达50多次。他对我讲,人的一生当中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容易,你要塑造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孔子时代、鲁迅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是不一样的,要重在塑造他们的神。他的话对我影响很大,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季羡林先生希望我“扬中华之文化,开塑像之新天”,通过雕塑弘扬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要让雕塑艺术融入历史发展奔腾不息的长河之中。钱伟长先生参观我的工作室,意味深长地说:“这地方外面看起来很小,里面却很深”,他还提出来要形神共存。民间大师顾景舟先生告诉我: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高与低的差别,就在分毫之间。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有责任把历史上的灾难讲给世界听,让悲剧不再重演”

问: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您创作的《家破人亡》《逃难》等雕塑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请您为我们讲一讲这组雕塑和它诞生的故事。

答: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讲,南京大屠杀是巨大的历史创伤。因此,这组雕塑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雕塑,它是凝固历史、铸造国魂的艺术载体,必须要为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提供参照。

在设计中,我决定既要表现历史,同时还要有反思和价值判断。我们今天重现这段历史,是要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我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来正视、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暴行,才能升华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纪念或者仇恨。

主题雕塑《家破人亡》,高12.13米,意喻1937年12月13日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受难的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这尊雕塑象征祖国大好河山千疮百孔、斑斑驳驳,但她又是巍然屹立的,象征着我们民族永不倒下的精神。

第二组雕塑《逃难》,是以21个典型人物来进行表现,有踉跄无助的老人、妇女、儿童,也有纯朴的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在创作前,我不仅查阅了大量史料,还去拜访了幸存者,雕塑中的21个人物,全都从大屠杀的真实记录中得来。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滴奶》,作品中,婴儿趴在死去母亲的身上吸吮最后一滴奶水,距离母亲两米外的地方,另一个年龄稍大的男孩坐在地上大哭。这个小男孩叫常志强,他亲眼看着母亲被日本人连刺数刀,尚是婴儿的弟弟爬到母亲怀里。母亲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把衣襟扒开,给弟弟喂奶。直到有人想把弟弟从死去的母亲怀中抱起,才发现母子二人已冻成一体,僵硬的身体无法被分开。

《逃难》之后是《冤魂的呐喊》,那是一座被劈开的山,一个冤魂手指着苍天,仿佛在向世界发问。

这三组雕塑组成一个悲惨的乐章。在每一组雕塑上我都写了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古老民族的觉醒。”

这组雕塑之所以感动人、震撼人,是因为我们从人性的视角出发,立足于人类和历史的高度,站在世界和平的角度。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人民的灾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有责任把历史上的灾难讲给世界听,让悲剧不再重演。

“马克思雕像不仅从中国走到了特里尔,也将会从特里尔走向世界”

问:去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您应邀创作的马克思人物雕像在他的故乡——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揭幕。如今,这座雕像已成为马克思家乡的标志之一。请您谈一谈马克思雕像的创作历程。

答:去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我塑造的马克思雕像被送达德国特里尔市,揭幕仪式上有150多家媒体去参观报道。

这尊雕塑的创作从初稿到最后定稿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创作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取马克思什么样的姿态。当时有人提议做成一个儿童时期的马克思像,立在他出生的地方。但我认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全世界人民都了解他的形象,更刻在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心里。我要雕刻出真正的马克思,他的形象要和人们心中永久的定格相一致。

最终我将马克思塑造成一尊5.5米高,从容若定、迈步前行的思想家的形象。他在向前走、永远向前走,从特里尔出生,今天回到自己的故乡,与故乡的人民再次交流。雕像不仅从中国走到了特里尔,也将会从特里尔走向世界。

前不久,我接到特里尔市市长的来信,说雕塑落成之后受到了很多关注,许多人前来瞻仰,这对于德国来讲、对于马克思故乡来讲非常有价值。

“中华文化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沉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问: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答:文化自信,是对所属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肯定,是礼敬与自豪。产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条件,是悠久的文明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强盛的文化基因。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有雄厚资本的——5000年的文明连绵不断,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多姿多彩,这是举世瞩目的,也是独特的。中华文化中的诚信仁爱、崇尚正义、注重民本等优秀思想,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沉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凭借这种文化的力量,在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从现实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全世界都开始关注、研究中华文化,我们有何理由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呢?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为之自豪。但同时,我们也要把它放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观格局中进行交流互鉴,这样生发出的文化自信才更为深刻、更加强大。一方面,我们要理性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价值的多重性,全面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以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的眼光,尊重包容与学习优秀外来文化,在相互凝视与对话中找准自身文化的坐标,坚定信仰和追求。

“在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

问:作为中国美术馆“一号服务员”,您多年致力于艺术传播与推广工作;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您又提交了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的提案。您如何看待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属于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工作。

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美育一直相伴相随。它于感性展开同时完成理性规范,成为中国人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一步步以大美化育人民,以大美塑造民族。比如,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的理想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百折不挠顽强御敌的意志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意气风发、革故鼎新的创新美;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同心同德、追梦圆梦的自信美。

在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提高领导干部文化修养十分紧迫。中国美术馆举办“美在新时代”展览时,也有许多党组织、党员来参观、学习,这既是提高党员干部艺术修养的方式,又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益举措。

“以美塑造美好的人生”

问:请您为读者朋友们题写一段寄语。

答:以美塑造美好的人生。

内心要有美,以美的心灵观察世界、接触世界,并将这种美传递给他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