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非公企业纪检工作 助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推进非公企业纪检工作 助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江苏省纪委、监察厅
江苏省纪委、监察厅
开展非公企业纪检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纪检监察机关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江苏省依托基层党建创新,拓展纪检监察领域,推动非公企业纪检组织和纪检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非公企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内外环境不断优化、企业认同不断提高的初步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推进非公企业纪检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大以来,江苏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省非公企业达127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3.2万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6.1%;从业人员1922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口的81.6%。全省各地坚持多措并举,成熟一家,组建一家,循序渐进地扩大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覆盖面。目前,全省共有2.35万户非公企业建立了纪检组织,占建有党组织非公企业总数的64%,其中单独组建的5500多个。
注重顺势而为。针对非公企业从业党员日益增多,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实际,2001年起伯乐达、波司登等一些已成立党委的大中型企业率先建立纪检组织,迈出纪检工作第一步。随着纪检工作在苏州、盐城等地非公企业的成功实践,纪检监察机关顺应企业内在要求,跟进指导,加以推广。省纪委于2010年底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的纪律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省党风建设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推进会,开展“百企走访”等活动,大力宣传开展纪检工作的做法、成效和意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想方设法消除企业主的思想顾虑,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纪检工作的认同。南京、无锡、徐州等地成立非公经济纪工委,统筹负责非公企业纪检工作,帮助选配和培训纪检人员,为非公企业建立纪检组织创造条件。
注重培育典型。省纪委在全省建立19个联系点,加强分类指导,建成一批示范点,努力使各类非公企业都能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一是培育行业龙头典型。在苏宁、雨润、红豆等大型企业率先开展纪检工作,带动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和业内企业建立纪检组织。苏宁电器集团已健全包括香港在内的41个大区纪委班子,配备纪检干部近300人。二是培育区域联建典型。南京徐庄软件园纪工委选配6名来自非公企业的专职委员,指导区内160余家企业开展纪检工作。三是培育外资企业典型,先后在海力士半导体、尚德太阳能、阿尔卑斯电子等一批外资企业建立纪检组织。
注重因企制宜。针对不同非公企业规模悬殊、类型复杂等情况,依托非公企业党组织,分层分类建立非公企业纪检组织。一是单独建立。党委建制的非公企业成立纪委,党总支、党支部建制的非公企业分别成立纪律监督小组和明确纪检员。纪律监督委员会经选举产生,一般由5至9人组成;纪律监督小组3人,一般由企业党员骨干担任。二是联合组建。在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写字楼等非公企业集中的地方,采取区域联建或协会、商会联建等方式建立纪检组织。南京白下区在新街口等写字楼密集的地区设立6个非公企业纪工委,负责6000多家非公企业的纪检工作。三是选派纪律监督员。乡镇(街道)成立纪律监督工作站,向小微企业派出纪律监督员,开展纪检工作。
注重服务保障。各地利用高校、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开展非公企业纪检人员培训。三年来,全省共组织培训400多期,培训2万余人。南京市今年已开展培训32期,轮训非公企业纪检人员272名,无锡市滨湖区连续三年组织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负责人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接受培训。在着力提高纪检人员履职能力的同时,各地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台账、有制度、有经费的“五有”要求,加强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
强化职责履行,努力为非公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以促进非公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廉洁经营为目标,把党的纪律监督工作与非公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其中,积极履职,发挥优势,努力把党员骨干建成廉洁从业的“放心岗”,把纪检工作建成抵制贪腐的“防火墙”,把纪检组织建成非公企业与职能部门和广大职工的“连心桥”,做到企业需要、党员拥护和职工欢迎。
融入企业管理,堵塞制度漏洞。围绕物资设备采购、工程建设、产品营销、人事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加强制度设计,完善管理措施,逐步健全企业管理制度规章。一些非公企业还从强化党员职工特别是党员高管自律入手,制定企业管理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党员骨干廉洁自律规定,每年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与外协单位签订廉洁经营互保协议书,并将廉洁经营、廉洁从业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与评选表彰、奖金分配、职务晋升挂钩,有力提升了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融入风险防控,完善治理结构。重视内控机制建设,由非公企业纪检组织牵头,整合企业审计、监察、法务、财务、人事等内设机构,紧扣人财物和基建、采购、销售等关键环节,排查经营风险,再造业务流程,优化机构设置,着力形成制约有效、全程留痕的内控体系。同时,着力在非公企业中引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理念,以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带动企务、厂务公开的有效落实,提高企业透明度。畅通职工监督举报渠道,认真受理职工投诉,及时查处党员违纪违规行为。根据企业特点创新监督手段,通过监察建议、告诫谈话、内部通报、内部审计、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办法实施有效监督,查处职务侵占和利益冲突行为,维护企业安全运行。
融入企业文化,打造廉洁团队。大力倡导“廉洁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把廉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定期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广泛张贴廉洁文化格言警句,在企业网站、OA系统、报刊开辟廉洁文化专栏,不断拓展廉洁文化建设阵地,增强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人员廉洁从业意识。雨润集团、同科集团纪委分期分批组织员工观看企业职务犯罪资料片、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2010年以来雨润集团查处的35起案件中无一党员涉案,同科集团员工主动上交礼金、礼品260余万元。
融入组织协调,优化发展环境。及时把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发生的违规违法问题上传到有关部门,加速了反映问题、争取支持和帮助解决的进程。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迅速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少数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权力寻租等行为,有效遏制和纠正针对企业的不正之风。南京在全市成立纪检组织的非公企业建立86个行政效能监测点,定期收集企业对相关部门的反映,及时跟踪解决有关问题;常熟市聘请20家非公企业纪委书记担任特邀监察员,强化了对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监察。
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推进非公企业纪检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大以来,江苏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省非公企业达127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3.2万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6.1%;从业人员1922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口的81.6%。全省各地坚持多措并举,成熟一家,组建一家,循序渐进地扩大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覆盖面。目前,全省共有2.35万户非公企业建立了纪检组织,占建有党组织非公企业总数的64%,其中单独组建的5500多个。
注重顺势而为。针对非公企业从业党员日益增多,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实际,2001年起伯乐达、波司登等一些已成立党委的大中型企业率先建立纪检组织,迈出纪检工作第一步。随着纪检工作在苏州、盐城等地非公企业的成功实践,纪检监察机关顺应企业内在要求,跟进指导,加以推广。省纪委于2010年底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的纪律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省党风建设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推进会,开展“百企走访”等活动,大力宣传开展纪检工作的做法、成效和意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想方设法消除企业主的思想顾虑,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纪检工作的认同。南京、无锡、徐州等地成立非公经济纪工委,统筹负责非公企业纪检工作,帮助选配和培训纪检人员,为非公企业建立纪检组织创造条件。
注重培育典型。省纪委在全省建立19个联系点,加强分类指导,建成一批示范点,努力使各类非公企业都能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一是培育行业龙头典型。在苏宁、雨润、红豆等大型企业率先开展纪检工作,带动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和业内企业建立纪检组织。苏宁电器集团已健全包括香港在内的41个大区纪委班子,配备纪检干部近300人。二是培育区域联建典型。南京徐庄软件园纪工委选配6名来自非公企业的专职委员,指导区内160余家企业开展纪检工作。三是培育外资企业典型,先后在海力士半导体、尚德太阳能、阿尔卑斯电子等一批外资企业建立纪检组织。
注重因企制宜。针对不同非公企业规模悬殊、类型复杂等情况,依托非公企业党组织,分层分类建立非公企业纪检组织。一是单独建立。党委建制的非公企业成立纪委,党总支、党支部建制的非公企业分别成立纪律监督小组和明确纪检员。纪律监督委员会经选举产生,一般由5至9人组成;纪律监督小组3人,一般由企业党员骨干担任。二是联合组建。在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写字楼等非公企业集中的地方,采取区域联建或协会、商会联建等方式建立纪检组织。南京白下区在新街口等写字楼密集的地区设立6个非公企业纪工委,负责6000多家非公企业的纪检工作。三是选派纪律监督员。乡镇(街道)成立纪律监督工作站,向小微企业派出纪律监督员,开展纪检工作。
注重服务保障。各地利用高校、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开展非公企业纪检人员培训。三年来,全省共组织培训400多期,培训2万余人。南京市今年已开展培训32期,轮训非公企业纪检人员272名,无锡市滨湖区连续三年组织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负责人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接受培训。在着力提高纪检人员履职能力的同时,各地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台账、有制度、有经费的“五有”要求,加强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
强化职责履行,努力为非公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以促进非公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廉洁经营为目标,把党的纪律监督工作与非公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其中,积极履职,发挥优势,努力把党员骨干建成廉洁从业的“放心岗”,把纪检工作建成抵制贪腐的“防火墙”,把纪检组织建成非公企业与职能部门和广大职工的“连心桥”,做到企业需要、党员拥护和职工欢迎。
融入企业管理,堵塞制度漏洞。围绕物资设备采购、工程建设、产品营销、人事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加强制度设计,完善管理措施,逐步健全企业管理制度规章。一些非公企业还从强化党员职工特别是党员高管自律入手,制定企业管理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党员骨干廉洁自律规定,每年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与外协单位签订廉洁经营互保协议书,并将廉洁经营、廉洁从业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与评选表彰、奖金分配、职务晋升挂钩,有力提升了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融入风险防控,完善治理结构。重视内控机制建设,由非公企业纪检组织牵头,整合企业审计、监察、法务、财务、人事等内设机构,紧扣人财物和基建、采购、销售等关键环节,排查经营风险,再造业务流程,优化机构设置,着力形成制约有效、全程留痕的内控体系。同时,着力在非公企业中引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理念,以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带动企务、厂务公开的有效落实,提高企业透明度。畅通职工监督举报渠道,认真受理职工投诉,及时查处党员违纪违规行为。根据企业特点创新监督手段,通过监察建议、告诫谈话、内部通报、内部审计、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办法实施有效监督,查处职务侵占和利益冲突行为,维护企业安全运行。
融入企业文化,打造廉洁团队。大力倡导“廉洁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把廉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定期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广泛张贴廉洁文化格言警句,在企业网站、OA系统、报刊开辟廉洁文化专栏,不断拓展廉洁文化建设阵地,增强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人员廉洁从业意识。雨润集团、同科集团纪委分期分批组织员工观看企业职务犯罪资料片、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2010年以来雨润集团查处的35起案件中无一党员涉案,同科集团员工主动上交礼金、礼品260余万元。
融入组织协调,优化发展环境。及时把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发生的违规违法问题上传到有关部门,加速了反映问题、争取支持和帮助解决的进程。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迅速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少数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权力寻租等行为,有效遏制和纠正针对企业的不正之风。南京在全市成立纪检组织的非公企业建立86个行政效能监测点,定期收集企业对相关部门的反映,及时跟踪解决有关问题;常熟市聘请20家非公企业纪委书记担任特邀监察员,强化了对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监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