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构建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注重顶层设计 凸显地方特色
江苏构建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记者 陈凌燕
江苏构建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记者 陈凌燕
江苏既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占重要地位的全国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江苏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县、乡(镇)、村“三级联建”,探索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在全省108个县(市、区)、1279个乡镇(含涉农街道)、18262个村(含涉农社区)实现了“三级联建”、农村党务公开、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村级监督机构建设、村级“勤廉指数”测评“五个全覆盖”,形成“村官”思勤思廉、村民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弘强表示:“构建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在顶层设计上既要讲究科学有效又要符合江苏实际。‘五个全覆盖’构建了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又相互促进的完整链条,有效保证了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
建立“三级联建”机制,构建科学责任体系
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推进农村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江苏省认真总结连云港等地的创新经验,提出在全省农村建立健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县、乡(镇)、村“三级联建”工作机制的部署要求。
该省明确,县(区)党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为三级组织领导主体,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目标要求细化分解到县(区)、乡(镇)、村,实行目标管理。各县(区)纪检监察机关、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乡(镇)纪委和村级监督组织作为三级协调监督主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三级联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农村基层各项政策落实,重点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查处,维护基层稳定。市、县(区)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站所及乡(镇)党代表作为三级参与配合主体,切实履行职责,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水平。
自从实行“三级联建”以来,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步向前。“‘三级联建’实现了领导体系层级分明、责任体系分工明确、运行体系上下协调,从而解决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责任不清、体系松散、落实不力等问题。”南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庄中秋说。
推进党务公开,强化村级监督
徐州市沛县的一名党员村民告诉记者,自从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接待窗口,实行党员群众“点题”式公开制度后,他们可以对村里的任何事提出询问质询,村干部必须回答,这让村里事务更加透明,也让他们感觉更加踏实了。
“农村党务公开必须突出重点内容、改进公开方式、创新公开载体,以农民群众看得到、看得懂的方式实行。”江苏省纪委常委臧巧华深有感触地说。
江苏省纪委专门下发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乡(镇)和村(居)党组织不同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分类编制公开目录,全面规范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限。在乡(镇)党委层面重点突出班子建设和决策类事务等事项的公开,在村(居)党组织层面重点突出党员组织发展、勤廉双述等事项的公开。
近年来,江苏省在全省农村统一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定期培训、工作救助、经费保障、考核评价等制度,重点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集体“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和村干部履职等情况的监督。
截至目前,全省对村务事项和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开展询问质询1.32万场次,参与的农村党员群众达31.6万人次;各地共组织监督人员培训9.58万人次;否决和纠正村级不合规决定事项4001个;制止村级不合理开支4728次,涉及金额3314万元;向镇、村两级提出各类意见建议2.4万条。
摸清农村“三资”家底,推广信息化监管
2011年,江苏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产核资工作,对所有行政村“三资”进行了账实对照、清理核查、公示确认、明确权属、登记造册。这是近年来该省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工作最细、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次清查家底工作。
家底清晰了、权属明确了,怎样确保“三资”的合理利用和稳定增值?这是农民关注的焦点、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建立了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监督民主、管理科学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运行机制,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动态监管,把‘三资’信息化监管列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内容,构建分级管理的监督网络,实现了对‘三资’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江苏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江里程告诉记者。
常熟市下辖11个镇、224个行政村,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近40.2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5.26亿元,其中可用财力在300万元以上的村达51个。该市对农村“三资”实行信息化监管的模式在江苏全省具有典型意义。
“这是我们刚建立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信息化监管系统。”常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程波指着电脑屏幕兴奋地对记者说。该市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预警分析为重点,将有关数据、涉农审批等纳入计算机统一管理,实现了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一体化”监管。现在,通过电脑,只需几秒钟就能了解一个村的资产总量、出租承包、财务收支等情况,大大提升了资产管理效率。
实行“勤廉指数”测评,构建绩效考评体系
如何实现对农村基层干部履职情况的全方位监督,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江苏省纪委在全省大力推广太仓村级“勤廉指数”测评经验。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考评、引导“两统一”,注重保护和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坚持勤廉并重两手抓,在测评中,明确勤政、廉政两个方面各占50分,既强调上级机关的实绩考核,又重视普通群众的民主评议,并引入第三方开展抽样调查,测评结果与村干部收入和任用挂钩。太仓市纪委党风室主任包加林说:“这就像是一个指挥棒,让村干部不只了解上级有什么要求,更要清楚老百姓的心声。”
弘强表示,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仅有上对下的监督,或者仅有下对上的监督,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勤廉指数”测评形成“两把锁”,环环相扣,上下联动,让庸懒贪腐无所遁形,让群众有“权”监督。
江苏省纪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全省有17739个村开展“勤廉指数”测评,村干部“勤廉指数”总平均分达93.5分,群众提出意见建议3.2万条,已落实或整改2.5万条。
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弘强表示:“构建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在顶层设计上既要讲究科学有效又要符合江苏实际。‘五个全覆盖’构建了农村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又相互促进的完整链条,有效保证了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
建立“三级联建”机制,构建科学责任体系
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推进农村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江苏省认真总结连云港等地的创新经验,提出在全省农村建立健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县、乡(镇)、村“三级联建”工作机制的部署要求。
该省明确,县(区)党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为三级组织领导主体,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目标要求细化分解到县(区)、乡(镇)、村,实行目标管理。各县(区)纪检监察机关、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乡(镇)纪委和村级监督组织作为三级协调监督主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三级联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农村基层各项政策落实,重点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查处,维护基层稳定。市、县(区)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站所及乡(镇)党代表作为三级参与配合主体,切实履行职责,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水平。
自从实行“三级联建”以来,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步向前。“‘三级联建’实现了领导体系层级分明、责任体系分工明确、运行体系上下协调,从而解决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责任不清、体系松散、落实不力等问题。”南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庄中秋说。
推进党务公开,强化村级监督
徐州市沛县的一名党员村民告诉记者,自从村里设立了党务公开接待窗口,实行党员群众“点题”式公开制度后,他们可以对村里的任何事提出询问质询,村干部必须回答,这让村里事务更加透明,也让他们感觉更加踏实了。
“农村党务公开必须突出重点内容、改进公开方式、创新公开载体,以农民群众看得到、看得懂的方式实行。”江苏省纪委常委臧巧华深有感触地说。
江苏省纪委专门下发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乡(镇)和村(居)党组织不同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分类编制公开目录,全面规范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限。在乡(镇)党委层面重点突出班子建设和决策类事务等事项的公开,在村(居)党组织层面重点突出党员组织发展、勤廉双述等事项的公开。
近年来,江苏省在全省农村统一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定期培训、工作救助、经费保障、考核评价等制度,重点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集体“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和村干部履职等情况的监督。
截至目前,全省对村务事项和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开展询问质询1.32万场次,参与的农村党员群众达31.6万人次;各地共组织监督人员培训9.58万人次;否决和纠正村级不合规决定事项4001个;制止村级不合理开支4728次,涉及金额3314万元;向镇、村两级提出各类意见建议2.4万条。
摸清农村“三资”家底,推广信息化监管
2011年,江苏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产核资工作,对所有行政村“三资”进行了账实对照、清理核查、公示确认、明确权属、登记造册。这是近年来该省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工作最细、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次清查家底工作。
家底清晰了、权属明确了,怎样确保“三资”的合理利用和稳定增值?这是农民关注的焦点、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建立了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监督民主、管理科学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运行机制,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动态监管,把‘三资’信息化监管列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内容,构建分级管理的监督网络,实现了对‘三资’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江苏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江里程告诉记者。
常熟市下辖11个镇、224个行政村,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近40.2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5.26亿元,其中可用财力在300万元以上的村达51个。该市对农村“三资”实行信息化监管的模式在江苏全省具有典型意义。
“这是我们刚建立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信息化监管系统。”常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程波指着电脑屏幕兴奋地对记者说。该市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预警分析为重点,将有关数据、涉农审批等纳入计算机统一管理,实现了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一体化”监管。现在,通过电脑,只需几秒钟就能了解一个村的资产总量、出租承包、财务收支等情况,大大提升了资产管理效率。
实行“勤廉指数”测评,构建绩效考评体系
如何实现对农村基层干部履职情况的全方位监督,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江苏省纪委在全省大力推广太仓村级“勤廉指数”测评经验。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考评、引导“两统一”,注重保护和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坚持勤廉并重两手抓,在测评中,明确勤政、廉政两个方面各占50分,既强调上级机关的实绩考核,又重视普通群众的民主评议,并引入第三方开展抽样调查,测评结果与村干部收入和任用挂钩。太仓市纪委党风室主任包加林说:“这就像是一个指挥棒,让村干部不只了解上级有什么要求,更要清楚老百姓的心声。”
弘强表示,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仅有上对下的监督,或者仅有下对上的监督,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勤廉指数”测评形成“两把锁”,环环相扣,上下联动,让庸懒贪腐无所遁形,让群众有“权”监督。
江苏省纪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全省有17739个村开展“勤廉指数”测评,村干部“勤廉指数”总平均分达93.5分,群众提出意见建议3.2万条,已落实或整改2.5万条。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