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案例选登

优秀人才贪污逃亡10年 隐姓埋名忐忑中发迹

 
优秀人才贪污逃亡10年 隐姓埋名忐忑中发迹 

 
  他本可以过好日子,然而,一心想升官发财的他,心理极度失衡,不仅“官”、“财”两空,倒头来只能隐匿他乡过着惊恐不安的生活。警方的“清网行动”使他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的逃亡噩梦。 
  走出校门,知识改变命运 
  2011年7月5日下午3时许,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董事长的办公室里,突然出现几名陌生人,董事长赶忙起身招呼。来人首先发问:“你是黄海波吗?”“是我,请问几位找我有什么事?”“我们是江苏省仪征市公安局的。”董事长稍微愣了一下,叹了口气说:“你们终于来了!请稍等一下,我马上跟你们走。”至此,隐匿他乡达10年之久的黄海波,终于在全国公安机关的“清网行动”中落入法网。 
  黄海波是何许人也?落网时,他又为何是那样的平静? 
  1980年7月,黄海波从江苏省重点中学仪征中学高中毕业。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远大抱负。但是,在那个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百里挑一的精英教育年代,黄海波也没能成为幸运儿。毕业后他走进了仪征针织厂,当上了一名操作工。 
  在厂里,怀揣抱负的黄海波心想,只要自己好好干,总会有出头之日。黄海波肯钻研、爱学习,其勤奋好学的工作作风,深得领导和同事们的青睐。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仪征这座滨江小城,黄海波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各地银行打破了以往“顶职”的用人惯例,面向城镇居民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就是这一年,经单位推荐和文化考试,黄海波幸运地被工商银行仪征县(1986年仪征撤县设市)支行录用,培训后分配到当时的工商银行仪征县青山乡分理处从事前台存取款业务。到了银行,成了“干部”,这在当时令人羡慕不已。 
  黄海波到新岗位报到后发现,地处偏僻的青山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办公条件也远没有期望的那么好,被录用时的那种兴奋一下子消失殆尽。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心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勤奋刻苦,干好业务,我就不信一辈子就呆在这里。 
  就这样,黄海波开始调整好失落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果不其然,当年的业务考核中,黄海波名列前茅,一下子成了分理处的业务骨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1986年黄海波终于因工作业绩突出,被上级调到了仪征县城所在的工商银行营业部工作。 
  心理失衡,梦想升官发财 
  从乡下到城里,黄海波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起来更有了干劲。一年下来,黄海波就从众多的业务员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仪征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第二年又获得了“双十佳青年”,1989年黄海波晋升为该行营业部副主任。此时,26岁的黄海波成了仪征市银行系统中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此后,黄海波又先后担任了该市工商银行牡丹卡部副主任、青山乡工商银行分理处主任。1995年,任市工商银行资产保全科科长兼信贷科副科长。 
  黄海波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心里充满了自豪感。20岁出头,就成为富商、企业老总眼中的财神爷,自然也成为他们竞相结交和邀请的对象。随着职务的升迁,黄海波的饭局也越来越多,常常是应酬到深夜才回家。 
  这样的日子久了,黄海波的心里渐渐泛起了波澜:自己虽然手握重权,在外出入酒店、舞厅,可一家5口依然挤在一个不足60平方米的“鸽子笼”里,结婚好几年了,连个“新房”都没着落,混得也实在有些“寒碜”。与自己来往的那些私企老板,论才学比不上自己,论德行更不如自己,但他们都是住有豪宅、出入有名车,家产都在百万、千万,甚至上亿。黄海波越想心里越不平衡。 
  1995年底,信贷部主任李某和黄海波发现,银行系统在调账后多出了28万余元的利息,李某便和黄商量把这笔钱平分。看着这28万元钱,黄海波很是心动,但又不想拿自己的饭碗和前途去交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侥幸心理占了上风,在与李某商量后,决定先把这笔钱存入社会劳动保险处名下,看看往下有没有风吹草动。 
  时间过去了一年,李某发现行里并没有人过问这笔钱,便取走了其中的14万元。小心谨慎的黄海波依然在观察,唯恐有什么动静。 
  时间又过了一年,黄海波发现这笔钱还是无人问津,于是他便将余下的钱转入了房地产信贷部,后又将这笔钱连本带息贷给了仪征市纤城贸易公司。两年后,该公司按约还了黄海波23万元。经过三次倒腾,从当初的14万元增值到了23万元。黄海波喜不自禁,他将这笔钱放心地存到了自己的账户里。 
  东窗事发,亡命走天涯 
  1998年年初,仪征市纤城贸易公司因非法集资被公安机关查办,黄海波也因给纤城公司贷过款而受到牵连。这一次,他不仅交出了非法集资的高额利息,而且还被仪征警方留置了一天一夜。出来后,黄海波发现领导和同事们看自己的眼神都变了,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1998年底,信贷部主任调走了,黄海波自信地认为信贷部主任非自己莫属。然而,这次人事调整并非他想像的那样,他没能如愿干上信贷部主任。没能干上的原因,他确信与纤城公司非法集资案有关。对此,他认为这辈子仕途上再没什么发展了。 
  从那以后,黄海波自感终日生活在领导和同事们异样的眼光里。他的内心在琢磨:自己在银行待下去也没什么希望了,更何况先前那笔钱的事还没了结,不定什么时候还会闹出大事来。他越想越后怕,日子过得如坐针毡,身心备受煎熬。为了摆脱这惶恐不安的日子,他决定另辟蹊径,准备到沿海地区闯荡闯荡,说不定能绝处逢生。 
  2001年盛夏,主意已定的黄海波从银行全部取出他先前得来的那笔“不义之财”。但他又想:带这么多钱在身上会不安全的,放在家里万一出事又可能被搜出来。一筹莫展之时,他想出了一招,将其中的20万元放到朋友丁某处,自己拿着一万余元就差不多了。就这样,他背着父母妻儿,踏上了茫茫的南下之路,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黄海波一路劳顿,乘火车从家乡仪征来到了广州。此番南下,他打算隐姓埋名在广东干他一番“事业”。广东顺德的电器比较出名,在那里应该可以找到活干。下了火车,黄海波首先便问火车站广场上的一名清洁工往顺德怎么走。清洁工打量了一下黄海波,一边指着去汽车站的路,一边说:“来打工的吧?东莞那边搞大开发,往那边去的人比较多。”黄海波想清洁工说得也对,到东莞也不错。于是,他带着憧憬去了东莞。 
  东莞,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吸引了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这里投资,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这对于天生有经营头脑的黄海波来说,也许是他施展才华的理想之地。 
  到了东莞,黄海波很快在一家电梯销售公司找到了活干。由于业务突出,2002年,黄海波便担任了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2003年,他又成了该公司的副总经理。 
  逐渐“壮大”起来的黄海波已不甘心给别人打工,他在等待机会。 
  2004年,有人相中了他的业务能力,出钱与他成立一家合伙公司。两年后,黄海波以他妻子的名义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就这样,经过几年的“打拼”,黄海波在东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由一名打工者“摇身”变成了像模像样的老板。 
  隐姓埋名,忐忑中发迹 
  打工、经商的顺利,给黄海波带来了成就感,但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喜悦。因为他自己内心很清楚,从仪征工商银行玩“失踪”那天起,他经手的业务就被审查了,当初那笔钱的事也案发了,他已经成为仪征警方通缉的对象。 
  他隐姓埋名,浪迹他乡,不仅要瞒着所有的亲朋好友,连自己的女儿也莫能例外,其难熬的滋味可想而知。 
  随着公司的发展,跨地区跨省的业务开拓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自己去银行贷款、转账却不能,住旅店、乘飞机等需要亮明“身份”的活动都不能去做。他就像一只惊弓之鸟,时时处处都要提防。 
  看着那些同行在外面攻城掠地,开分公司抢占市场,黄海波无可奈何,他只能龟缩在东莞苦苦挣扎。最痛苦的是有些外地客户慕名找上门,他也只能忍痛谢绝。在客户不解的眼光里,他清楚自己的言行是多么唐突和不合情理,但他也只能这样“应对”客户。 
  2011年6月,黄海波在网上看到了公安部的“清网行动”,他料想:我这条“漏网之鱼”早晚会被“捕”上来。10年前那件事也该结束了,否则自己只能永远担惊受怕地隐匿于异地他乡,连正常人的生活都过不上,就别谈施展什么才华、发什么大财了。 
  黄海波虽然内心有上述想法,但要立即去投案自首,他还没做好心里准备,更没有足够的勇气。他依然起早贪黑地忙于公司的事务,下意识将“忙碌”作为推迟这一天到来的理由。 
  2011年7月5日,黄海波既期盼、又害怕的这一天终于来临,他终于可以解脱了。 
  今年3月27日,经仪征市检察院提起公诉,该市法院以贪污罪判处黄海波有期徒刑12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38万元,他将走上漫漫的改造之路。 (来源: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