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机密还是猫腻
是机密还是猫腻
张启华
张启华
海口市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中标前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星海公司,在注册成立后4个月内连续在政府采购中中标。前不久又击败一批平均出价400万左右的知名企业,以590万元的最高价中标海口市人民医院一项目,引发了人们对当地采购工作的强烈质疑。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了记者查看相关采购项目资料的要求,并称“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10月10日《京华时报》)
众所周知,政府采购是企业激烈争夺的一块“肥肉”,许多有实力的企业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都要“过五关斩六将”,那是何等的不容易。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五无”公司却可以“信手拈来”政府采购大单,不断地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想让人不质疑,都难。
有好事者翻出《政府采购法》,其中明文规定:投标人须具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证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等条件。而这些恰恰是星海公司不具备的。因而,读到这条新闻,人们都会觉得莫名惊诧:这家“五无”公司参加政府采购投标时,难道当地政府采购中心就没有对其进行资质审查?如审查了,为何又让其一次次参加投标,并且屡屡中标?这其中的“机密”细节,由于蔡主任不愿透露,人们不得而知。但是,质疑其中存在猫腻,那肯定是讲得通的。这不,当前去采访的记者以职业敏感“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就惹得蔡主任发出要将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的叫喊。看来,是被问到痛处了,不然,怎么会恼羞成怒?
实施政府采购,就是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就是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让这一行为阳光、透明。以机密为由,剥夺公众的知情权,就说明还是在搞暗箱操作,如此一来,社会监督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一些地方屡屡曝出“天价采购”、空壳公司中标的新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监管的缺失,给了搞猫腻者以“自由发挥”的巨大空间。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无疑是给了一些人谋取利益的“支点”,为“撬动”“灰色交易”提供了环境,从而导致“阳光采购”不“阳光”,甚至滋生腐败。有关部门要认真查查其中的“机密”,亡羊补牢,让潜规则没有“支点”,惟如此,方可达到规范政府采购的目的。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