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的铺张浪费当止
“公家”的铺张浪费当止
说起身边的浪费现象,真是无处不在,如果加上“铺张”两字,几乎无不与“公”字关联,办公用品的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惊人。由于笔墨纸张敞开供应,有些人使用时大手大脚,用完没用完,随手一扔就进了垃圾篓。办公自动化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浪费。一些人为了图省事,从不用双面打印,更有甚者,不管是草稿还是样稿,不是先打印一份校对,而是打印复印出许多份,结果一旦有一处修改,整个材料都成了废纸。一些会议文件和资料,也是浪费惊人,令人心疼。有些地方,逢会送礼,已成惯例,一些单位领导干部办公桌上的“开会必需品”堆积如山。餐桌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严重,不管什么接待,除了酒的档次不能低以外,菜也是猛上,吃一半倒一半的餐桌浪费相当普遍。此外,电扇转着,空调吹着,人走灯亮,电脑不关,报纸杂志成捆成堆,等等。如此看来,一些机关办公室内的浪费现象真是严重。
国家一直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但是,为何一些党政机关的铺张浪费现象会如此严重?
其一,公务消费的预算关口还没有收紧。尽管从上到下,各地各级都强调要压缩公务消费、项目支出的预算,但是在“保运转”的借口下,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该保证的还是保证的。甚至有些部门还虚报、挤占其他经费,来供公务消费。这也是“三公”经费支出,始终下不来的重要原因。
其二,公务人员的厉行节约意识不够强。尽管人人都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浪费成习惯。尤其是机关公务人员,包括少数领导干部,总认为,公家的东西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久而久之,不正常的铺张浪费现象,反而成了机关的一种习惯或正常现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似乎成了一种不合时。
其三,机关办公的制度执行还不够到位。可以肯定地说,各级各地党政机关关于严禁铺张浪费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度并不少,但是,为何收效甚微,说到底,还是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很多制度和规范被束之高阁了,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多,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严格意义上的执行。
其四,群众监督的话语权难以有效保障。“公家”怎么运转,各种公务经费如何使用,普通老百姓常常不得而知。即便在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形势要求下,从上到下,“三公”经费支出被要求“晒”到网上,但是,仍然有些地方、少数部门,遮遮掩掩,不肯不愿公开,即便公开了,也是让人一头雾水。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看来,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政府,还需要下功夫。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些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根除,并且还极具有传染性。党政机关的铺张浪费之风,折射的是官气、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不加以遏制,将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也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成由俭,败由奢。治党治国,必须始终不忘节约,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尤其应该带头。要根治当前中国社会的“奢侈病”,关键在于政府,只有政府以身作则,带头采取措施,才能遏制奢靡浪费行为的蔓延。也只有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觉摈弃不良习惯,带头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才能蔚然成风。(倪洋军)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