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拜海瑞” 又一花边新闻
“副市长拜海瑞” 又一花边新闻
10月30日,广州越秀区和广州道教协会共同出资2000万元修复的城隍庙正式对外开放。城隍庙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民今后可进入烧香祈福,但只能用庙里提供的最多3支环保香。在开放仪式后,广州副市长苏泽群拜谒海瑞像,称“要保佑建设系统中没有腐败分子”(11月1日《重庆晚报》)。
副市长拜海瑞“保佑建设系统中没有腐败分子”的标题,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也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情绪。一者,不拜苍生拜鬼神,副市长究竟信马列还是信鬼神,讲科学还是讲迷信?副市长是不是更应该拜一拜平凡的百姓呢?二者,谈到腐败,这又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不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不加大监督力度,反而求助于神人保佑,追求务虚而不求务实,情何以堪?
但是,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副市长没有拜海瑞,会出现什么样的讨论呢?相信“副市长无视海瑞”、“不认识海瑞”也会成为热点新闻。似乎,对于官员与海瑞而言,出现了这么一个怎么做都是错的悖论。原因很简单,当代官员和海瑞,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关联,都足以保证这个新闻的“性感”程度。因为“性感”,所以易遭围观。而事实上,此副市长并没有带领官员集体拜谒,即不是政府集体行为,他只是在海瑞像面前双手合十拜了一下,然后对工作人员笑着说了句保佑的话。
“性感”的新闻,很容易让我们拒绝理性的分析。事实上,有些故事只要具备了某些需要的因素,便很容易成为热议的话题。笔者无意为官员说好话。公众对“当代海瑞”的渴望,对当下官场“无腐败分子”的苛求及对腐败官员的憎恨,都是正义的、善意的。每个人也都有对官员行为质疑的权利,官员的一言一行,也都应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每一位纳税人都有权利去评判官员的行为,包括多大的年龄、有没有人打伞、吸什么牌子的烟、坐什么牌子的公车、住什么样的公寓……虽然官员的只字片语不是不能拿来扩大,但往往形成以偏概全的结论。
落入窠臼式的病理分析,渐入俗套的逻辑推理,有时会说到连我们自己都麻木甚至不信。看来,有一些事情不需要过度阐释或过分解读。公众对官员的质疑权利是神圣的,但在质疑的同时也要尽量裁剪去“花边”,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甄别才好。
来源:《法制日报》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