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规定要实事求是
制定规定要实事求是
罗云羽
罗云羽
为回应百姓关切特别是缓解购票排队等难题,铁道部最新修订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规定:旅客日常购票排队等候不超过20人,进站安检日常等候不超过5分钟,列车晚点须及时通告,超过30分钟要说明晚点原因并致歉……
铁道部出台的这些便民规定,应该说反映了百姓的心声,也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值得称赞和提倡。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现实中,这些好规定却面临无法落实的尴尬。据《京华时报》报道,在郑州火车站售票大厅,整个大厅30多个窗口前都排着长队,均超过了20人,最长的队伍有近百人,已经排到了大门口。不仅如此,国内大多数客流量比较大的车站,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铁道部的这个规定,很可能在热闹一时之后无疾而终。
事实上,类似情况不独铁道部。笔者所在城市,某隧道连接交通主干道,车流量很大,为保证交通安全,有关部门规定隧道内限速40公里。但实际情况是,很少有人遵守这一规定,有的司机超速甚至达100%。司机普遍反映,隧道内限速40公里太慢,应该提高上限。而隧道运行已经几年,因超速而受到处罚的司机很少。面对媒体“限速和超速”的质疑,有关部门回答:正在研究措施。
为什么有的规定出台后,“叫好不叫座”,得不到落实和百姓欢迎,或者说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定时,不了解情况,脱离了实际,没有实事求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部门制定规定时,事前不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也不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而是匆忙出台;有的规定制定者,从部门角度出发,关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当然地决策,不管规定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有的规定制定者,情况不明乱决策,事情不清瞎指挥……这样的规定出台后,要么为难执行者,导致执行过程变形,直接影响执行效果,要么得不到百姓的响应和欢迎,只能为规定制定者脸上贴金。
保证规定能够实事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重要一点是开门制规定,广泛听民意。规定的受惠者是广大百姓,如何制定更合理、有效,结合实际,能够得到更多方便和实惠,普通老百姓情况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因此,要把规定制定的发言权交给百姓,政策出台之前,多深入基层和群众,听听他们的意见;政策出台之后,及时了解群众的反馈和心声,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保证规定严谨、科学。脱离群众征求意见,脱离实际关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再聪明的政策制定者也会出差错,再好的规定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得不到老百姓的欢迎,甚至出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
保证规定能够实事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还应该建立落实和责任追究制度。好规定不落实,终究只能是一张白纸,画饼充饥,普通老百姓得不到半点实惠。而要保证规定得到落实,关键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出台后,落实情况没人追究,这就使得规定的出台没有可以顾忌的成本,只要出台了,也就交差了。至于效果如何,百姓反映怎么样,要不要完善、改进,则束之高阁,没人管也没人问。事实上,一个好的规定和政策不仅仅是一言九鼎的要求,更应该是高屋建瓴的办法,反之,规定就成了口号,甚至成了表明责任部门在工作上的一个纯粹而空洞的政绩,而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在这看似热闹、严格的“管理”中无声地丧失。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