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嘴上腐败”,法律惩处最有力
防治“嘴上腐败”,法律惩处最有力
刘英团
刘英团
尽管多年来,全国上下公款吃喝的数据从未被准确统计、完全公开过,但其耗资之巨、浪费之大却尽人皆知,因为,看看大大小小的餐厅特别是高档餐厅里从未间断且数量日增、档次日高的公款宴席,查查公务员近年来多发的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职业病”,想想地方政府难以遏制的“土地财政”冲动就知道了。(《人民日报》1月31日)
“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在一般人看来,吃点、喝点没啥大不了,纳税人也管不着。不但官员能在星级酒店肆意消费,公益慈善组织(红十字会)也敢花费万元吃天价大餐,难怪网友戏称“吃的不是饭,是血!”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在央视《新闻1+1》栏目中披露,我国的行政开支,仅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考察、公车的“三公”费一年就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占总行政开支的30%。但在国外,官员想吃点喝点恐怕没那么容易。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司法部开会的时候,因有人食用了每块16美元的松饼和8美元一杯的咖啡,招致共和党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在美国纳税人勒紧腰带、作出艰难的财务决定时,司法部却在大肆挥霍奢侈的甜点”的指责。
几年前就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去年,岱山县高亭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傅平洪用公款为自己吃喝玩乐埋单的44万余元被浙江舟山中级法院全额认定为贪污款。但时至今日,公款吃喝这类“嘴上腐败”仍未见好转。其实,关于挥霍浪费入罪早就引起法律实务界人士的关注。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北京十数名律师曾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在刑法修正时,将贪渎人员日常消费掉的一并算入不明财产,并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司法难题。四川高院刑事审判庭某相关负责人还指出要结合“贪官”所在当地的吃穿住行等每月消费的平均值,计算出其历年被消费掉的金额,并给出计算方法,即不明财产数额=贪官财产-贪污受贿等说得出来源的财产-合法收入+按当地消费平均值算出的历年消费。该负责人认为如果侦查机关使用这种算法,法院也会予以认可的。由此看来,国家人员挥霍浪费“上刑入罪”是老百姓、律师、法官们的共同愿望。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是句众人皆知的话。用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的说法是,“有些损失浪费问题造成的后果比违法违规还严重”。如果这些浪费是因过失或能力造成的,我们或可理解,但“嘴上腐败”是过失吗?其实,从美国司法部开会提供松饼和咖啡被批浪费这件事来说,美国的官员也爱“揩公家的油”和吃喝玩乐,但因“婆婆”太多,稍有不慎被“抓了现行”,就会被批驳的“体无完肤”,甚至被“赶下台”。而且为防止“嘴上腐败”,美国制定了很多相关法律,以“牙签法案”最著名。根据这条法律,企业或者行业的游说者不得摆宴席请官员吃饭,只可以请他们参加酒会。酒会上所有的食品都只能用牙签或者手指头拿着吃,不得有正式的饭菜。其实,治理吃喝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权力制衡。在美国,还有一个叫“公民反对政府浪费”的非营利性团体,听听它的一些报告名称,就知道它对政府花钱多么锱铢必较:“一个新的威胁:政府资助的垃圾科学”、“YMCA:从社区服务到社区无服务”、“艾滋项目:一个泛滥成灾的浪费”……虽然它的很多说法不一定对,但是让政府花钱的时候有点胆战心惊,却未尝不是好事。
面对“嘴上腐败”这颗国家肌体上越来越大的毒瘤,民众期待“挥霍入罪”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们没必要犹豫什么,更不用担心“法不责众”或“打击面太大”。当然,从源头上规范公共财政预决算制度加以防范“嘴上腐败”很有必要,但法律的惩处最有力,也最立竿见影。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