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下基层莫成进“剧场”

 
下基层莫成进“剧场”
 
朱绍云

  记者下乡采访,经常听到农民群众这样抱怨:现在下乡的领导干部比以往多了,一拨接一拨的。但我们多次反映的问题还是摆在那儿,现在都懒得再跟他们说了。因为说了也是白说,还耽搁了我们地里的农活。有时乡村干部要我们“配合一下”,实在躲不过去了,就专门说些下乡领导干部“想听的话”敷衍一下,大家都皆大欢喜。
  显然, 群众反感这样的“剧场式下基层活动”。
  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说穿了,主要是为了塑造“务实”和“亲民”形象,骨子里根本没有什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更没有迫切想为基层群众做点实事的“群众感情”。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和群众,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娴熟的应对之策:踩点、排练加汇报……包括地里田间的老百姓,人人是演员,处处是剧场。
  不久前,记者就曾在某县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当地一位负责外事接待的同志说,凡上面领导或媒体下来,都会安排到某乡某村去。你知道为啥?因为那里有深厚的民间戏曲文化底蕴,需要对着镜头说什么做什么,当地老百姓排练一次就能到位。不像其他乡镇的群众,再排练都让人觉得不自然。
  对一些级别稍低点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则是因为有考核。下基层对这些人来说,不过是走出办公室到乡下轻松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吃吃农家饭、串串农家门,返回单位后报报下乡补贴、上网下载一份牛头不对马嘴的“调研报告”,便能草草交差、万事大吉。
  更有甚者,为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而带着明确任务的下基层,在一些地方竟然也会变成走过场。近日,记者到滇南某县,调查采访城郊一村小组发生的一起预留安置土地开发项目纠纷。据说为了处置这起纠纷,当地县、乡、村三级,已经有好几拨领导干部搞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活动。但这起并不复杂的纠纷一拖就是两年,至今仍让县委、县政府领导如同“雾里看花”,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与病根所在。一拨拨领导干部带着问题进村入户下基层,为何还让一起简单的小纠纷,两年来悬而未决?后来记者调查发现,根本原因就在于个别村委会干部,因个人利益,是非不分,私下组织动员10多户村民到处上访,阻挠全村180多户群众已经作出的民主决策,反对村小组与开发商签订的合法协议,给人造成“群众闹事”的假象;而一拨拨下基层的领导干部,有的因未作深入调查而人云亦云,有的虽然发现了“纠纷”的本质,以及现象背后的“无形之手”,但却睁只眼闭只眼地“和稀泥”。
  总之,下基层无论是作秀式的走马观花,还是应付式的敷衍了事,归根到底还是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观念上认识不清、实践上作风虚浮。以这样的动机和方式下基层,人虽然下去了,走村串户也走了,甚至农民的饭也吃了,但到头了还是什么问题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下基层成了走形式。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