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周期率”与永葆进京“赶考心态”
跳出“周期率”与永葆进京“赶考心态”
韩华
韩华
1945年7月,黄炎培等5人应邀访问延安。在延安期间,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作了10多个小时的长谈。其中与毛泽东关于历史上兴亡周期率的对话,意义更为深长、深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延安窑洞对”。在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有警觉。他指出,要教育全党警惕“人亡政息”,又让全党处处防止“人亡政息”的发生。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三大战役”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此时提出“两个务必”,就是为了警告中国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在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又提出“进京赶考”的问题。“赶考的心态”,“赶考的态度”,“赶考的精神”,实质是让共产党人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权力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奋斗史,就是一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超越自我的“赶考”史。
“赶考”是一种忧患意识,自律意识,清廉意识,防范意识,警惕意识,一句话,是一种跳出“周期率”的科学论断,英明决策,超前防范。可以说,跳出“周期率”,是共产党人永远的“赶考”,永远的“考题”,永远的“答卷”,永远不能动摇、放弃、抛掉的政治风范。在今天,“赶考”的主人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全体“考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但“赶考”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赶考”的标准更加严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所面临的形势与当年从西柏坡到北京时的形势极为相似:巨大的胜利与巨大的考验并存。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党内出现了居功自傲、虛骄浮躁的风气,还有严峻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改革发展中错综交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将“赶考”态度和跳出“周期率”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才能自觉净化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为领导中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和政治保障。
一种是在“钱场上”的考题,要考出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树立永远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赶考”的第一考题就是在不贪钱上打赢仗、打败仗。在钱场上考不及格,就难跳出“周期率”,非亡国不可。为什么刘青山、张子善革命一胜利就贪污捞钱,其根本要害在于这些人身在领导岗位上,一心想的不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个人的私利。“赶考”能否跳出“周期率”,在很大程度上讲,要在钱场上考出优异成绩来。所以,要教育党员干部认识到,凡是离开“廉”的“钱”,都是贪污之钱,是脏钱,有毒、有害。唯有在“廉”字指导下所挣的“钱”,才是正义之钱,正道之钱,是财富、是幸福、是享受。把本该不属于自己的钱变成自己的钱,自得其乐,其实是自讨苦吃,自找罪受,自取毁灭。作为人民公仆千万不能沉迷于金钱之中。我们党反复强调党内“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决心和坚决反对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行为。应明确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就是有利于人民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充满感情地去做,全力以赴地去做;图钱害人害公害己的事坚决不做。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把利益观想通了、悟明了,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抑制贪婪之心、拒绝不义之财。才能经受住在“钱场上”的诱惑、考验,才能“赶考”考出好成绩,执政见于公仆心。
二种是在“官场上”的考题,要考出执政以民为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担当、责任、工具、使命。领导干部要用权为公,行权为民,绝不能以权谋私。从公仆到贪官只有一念之差,从功臣到罪犯只有一步之遥。对党员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欺压群众,就是对党的背叛。今天,党员干部身在官位应以清廉为荣,以滥用权力谋私为耻。对此,要引导党员干部经常质问自我,党组织选择了我们,我们要为人民谋福祉;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要留下廉洁奉公的一生;人民选择了我们,我们要汇报、感恩于人民,甘当人民的儿子。保持平民之心,平淡之欲,平实之风,走出“官本”,坚守民本,永不忘本;少些官气,多些民气,聚集人气,以高度的责任感讲党性、重品行、树新风、为人民,从而真正做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德勤绩,从政三品,展现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形象。
三种是在“市场上”的考题,要考出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国富民强,让人民生活得富裕、幸福、有尊严。回顾历史,在古代社会农民之所以出现大规模的起义,社会动荡不安,固然原因很多,但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家不富强,农民生活极其困难,生活没有出路,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巩固执政地位,唯有发展生产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生活有保证,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创造有利条件和赶考考出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常怀“赶考”之心,就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劲往一处用,静下心来,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职责;要安下心来,把保障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积极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在“赶考”的备考中,越困难,越要牢记肩负的责任;越困难、精神越不能倒下;风险越大,越要斗志昂扬。我们要挺起腰、迎难而上、逆势而进、创新而为,下定决心、排难而进,我们要以“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种是在“政场上”的考试,要考出在权力制约上有严格的制度机制,群众有充分的民主监督权,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毛泽东同志在讲到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新路”时,强调的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主”同“君主专制”正好是冰炭不容的两极。从历史上的教训可以看出,不讲民主,不依靠群众监督,个人胡作非为,非政垮人亡不可。共产党人跳出“周期率”,要在政场考试中考出民主监督来,用约束机制管住官员,让其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对为官者监督的权利。要多渠道开展群众对领导干部从政用权行为的监督,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使一般干部和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身边的干部和群众熟知对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措施和内容,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抓好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一律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增强透明度,为群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提供条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健全公民检举监督机制,利用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新闻媒介公开曝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的力量,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此来不断强化群众的监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真正跳出“周期率”,有赖于对权力有着严密制度化的、多种形式的、有广泛群众参与的有效监督。认真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这些政治理念,就是我们能够跳出“兴亡周期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赶考考出优异成绩的最好的“政治课”、“必修课”。 (作者系河南省西华县委副书记)
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