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防“白袍点墨”四题

 
防“白袍点墨”四题
   

     
    近读明史,方知明朝广西总兵衙门有个叫郑牢的老差役,脾气耿直,说话直爽,开门见山。一次山云到广西任总兵时,曾就为政一事问郑牢:“上级对武将的要求是能打仗就行,而不过问其是否贪利。现在广西之官有看重财、物的市风,我能否去贪利呢?”郑牢回答说:“大人初到,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如果白袍染墨,就始终不能洗净了。”山云接受郑牢的“一袭白袍”的意见,镇守广西十年,坚持做到对市风一尘不染,白袍永葆净洁,行为永葆纯净,廉洁操守始终不变,从而成为一代受人敬仰的清官、廉官、民官。
 
    白袍,洁白、洁净、干净,但易污、易脏、易染,一旦污染,往往是怎么洗都难以恢复原样,所以“白袍点墨”最可怕。“一袭白袍”,洁白无瑕,纯白纯净,犹为可尊、可敬、可赞。若“白袍点墨,终不可逾”,发展下去,官员道德品行上染了污点,就难免抱憾终身,到时则后悔晚矣!当官贪“黑”、贪“墨”、占私欲,白袍就会点墨,有污渍,染成一片黑,想“复原”是很难很难的。从这个观点看问题,党员干部防“白袍点墨”,树立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白袍意识”,这是很重要的。当官从政求得一身“白袍”,要以谨慎之心“防污染”、“防墨染”,才能穿出风采、穿出神韵,穿出形象来,才能在党风廉政上作出表率,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好公仆。
 
    防止“白袍点墨”,坚守“一袭白袍”,这是党员干部廉政之本,清正之源,做官之道,从政之基。在这里,关键在防,全面防治;着力在鉴,借鉴古人“一袭白袍”的铁律;根本在守,诱惑面前守住道德底线。对此,特写出防“白袍点墨”四题。
 
     一题是:防“白袍点墨”要铸“朱”铲“墨”,严防在“苗头关”上染黑点。“白袍点墨”的机会,时间,环境、条件很多、很广,不过,严把“苗头关”很为重要、必要、需要。所谓“苗头关”,就是当“白袍点墨”处在萌发、萌芽时,既刚刚露头、露面,就抓住不放,有针对性地铸“朱”之本色、之品格、之威力,使“朱”得以扩充、增大、变强,形成一种主导、洪流、大势,占居全局,居于上风,也就是用“朱”之劲、之威、之盛压倒、冲垮、铲除“白袍点墨”这种不正之风,让它一露头就威风扫地,被铲除在“苗头时期”,不给它发育,生长、扩散之机和危害的时间。严把“苗头关”,要预测到“苗头期”的萌发生长期、变化性,以及滋生的内外因素和环境条件,主动地超前加以防范、防治、铲除。
 
    二题是:防“白袍点墨”要铸“朱”抵“墨”,严防在“初次关”上染黑点。“白袍点墨”怕犯初次,一旦初次的“闸门”被冲破,就堵不胜堵,防不胜防。“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违规、违纪、违法,一旦有了初次、首次,就容易出第二次,第三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实证明,许多领导干部在未违纪违法之前,一旦突破了“初次”这道防线,人生的“管涌”就难以堵住,直到滑向犯罪的深渊。“白袍点墨”坚持慎初,这是一种人格的自省、是一种积极的防范,同时,也是对理智的思考,“杜渐”的“阀门”,防患于未然的“预防针”,自约自我的“长鸣钟”。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违纪违法有了初次,再任其发展,势必酿成大祸。所以,“守身如玉要慎初”,要从初次抓起、做起。
 
    三题是:防“白袍点墨”要铸“朱”化“墨”,严防在“小节关”上染黑点。“白袍点墨”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到质变的过程。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要注重每一件小节上的事起质的变化,务必“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已成大德”。在这里,要注意从小节上抓,从小节上防、从小节上化,这是很重要的。古人讲:“积羽沉舟”,“君子禁微”。就慎微而言,主要指在小事上、细节上、小节上。人生从来都是有与无相生,大与小相成、高与下相倾,前与后相随。苏轼言:“泰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五代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则多困于所溺”。不让“白袍点墨”,在于化小铸“朱”,以提高堤的防线,在不失时机,及时有效地解决细微上的小节问题。古人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一趾之疾,可丧数尺之躯”。小事当慎,小节当拘。不能以小节问题“不止我一个”来原谅自己;不能以在小节上犯错误“一次不要紧”来开拓自己;不能以小毛病“有一点无所谓”来放纵自己,真正做到大节不丧失、小节不缺失。
 
    四题是:防“白袍点墨”要铸“朱”激“墨”,严防在“五九关”上染黑点。“白袍点墨”终生难洗;“一袭白袍”,终生荣尚。这既是善意的提醒,又是警世的宏钟。清者自清,要珍惜自己纯洁的一生。在这里,要过好“五九关”,也就是终生强化“朱”的本质、内涵、和本性,使洁白伴随党员干部的终生的政治生命前行,做出无私奉献。《诗· 大雅》中说:“靡不可初,鲜克有终”。做事不能慎终,往往是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做官不能慎终,往往使平生功业毁于一旦;做人不能慎终,往往夕阳落马,晚节难保。从个别领导干部由红变黑的蜕变过程来看,堕落无不起始于心理的失落、失衡、失控。有的领导干部临近退职、退休之时,不是重晚节,而是重晚利,利用即将离手的权力之柄,拼命地为自己贪钱敛财,也有的意志衰退,人老了,功高了,位尊了,背上各种包袱,作茧自缚,自毁其身。  陆游有诗写到:“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不容一念差”。也有人说:“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倘若陷入“悬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的境地就迟了。“宠辱不惊,看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要有这种淡泊与惬意的胸怀和信念,保持住晚节,真正做到一生一世不仁之事不做,不正之路不走,不义之财不贪。这样做了,“君子慎始而无后忧”,则“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 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