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当从娃娃抓起
国学教育当从娃娃抓起
○朱海滔
○朱海滔
弘扬国学的声音,在过去20年从未停止。然而,对国学教育的质疑之声也在两会期间响起。人大代表彭富春公开表态称,“背诵《三字经》毒害青少年心灵”;政协委员刘大钧认为,国学班收费太高,“国学热”不如说是以国学为名的“挣钱热”。3月13日《南方日报》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一个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国学。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点,滋润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成为了中华民族居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精神与灵魂之柱。
当今社会已进入多元化时代,各种思潮泛滥,对孩子的成长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有的小年纪就滋生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视忠诚、孝敬、诚信等优良品德如粪土。因此,从娃娃开始进行国学教育非常必要。据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国学教育改革的评估报告显示,73%的家长和87%的老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90%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
如现在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孔融让梨”这个典故就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国学中汇集了中国的很多传统思想和美德,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等。通过让孩子背诵、继而切身理解国学中的精华之处,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又能在幼小纯净的心田里播下美德的种子,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 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事实也告诉我们,在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思想资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成果令世人啧啧称赞,正是源于中国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处世与生存的法则。
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不仅不会妨碍中国现代化建设,而且还会为之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成为现代化赖以生长的土壤。 实践证明,在无法阻挡的社会发展征程中,拥有传统的文化修养和个人自身的人文涵养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家之本,这样的人多了,国家就有永远兴旺发达的基础保证。这样的人多了,国家就有建国兴国的道德资本。 儿童记忆能力强,世界观、人生观处在最初的成型阶段,让孩子们诵读优秀国学经典著作,领会其中的精髓,是一种传承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有益尝试。
当然,国学一定要学,但不能跟风。 学国学,如何坚持正确方向,避免负面效应,应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历史遗产不能完全的“拿来主义”,不能盲目地学,要善于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渗透到工作生活中,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样才能“古为今用”,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