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应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马萍
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因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更加直接地暴露在群众眼前,更加直接地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其影响就显得更加恶劣,危害更加严重。在当前加大惩治力度的情况下,其腐败行为的手段更加隐蔽,防治更加困难。解决好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建立完善有效的机制。
必须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解决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根本理念,着力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使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无处滋生、无法蔓延。
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任务艰巨。这就要求处理好“惩”与“防”的关系,坚持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着眼于正本清源,加大惩治力度,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固本培元,坚持更加注重预防的思路,加快构建基层腐败风险预警防控长效机制,做到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自律源于自觉性,他律突出强制性。在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中还要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要坚持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既要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注重选优配强、强化警示教育、加强激励保障,大力增强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又要加强监督,盯紧基层的权力行使,做到“哪里有腐败风险,哪里就有有效监督”。
风气正则干劲足,在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上,要大力弘扬新风正气,祛除歪风邪气。一是在基层树立干净干事之风。坚决纠正“没有好处不办事、办了事情要好处”的错误行为,引导基层干部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始终坚守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二是树立亲民爱民之风。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牢记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观念,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我们的工作指向,把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督促基层干部不断提升执行力、服务力、亲和力,切实把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三是树立艰苦奋斗之风。要坚决纠正基层党委、政府在决策时,不切实际、不顾民力、急功近利、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劳民伤财,甚至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歪风,大力倡导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勤俭办事业的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根本上还要靠健全制度和机制。一是完善基层干部教育管理机制。要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平台,对党中央、国务院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进行深度解析和强力宣传,积极推介一批勤廉兼优典型,发挥标杆示范的带动作用。集中开展基层干部警示教育活动,确保反腐倡廉党纪法规、制度条款入眼入脑入心。结合创先争优等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将基层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基层干部勤廉干事。二是完善基层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群众知情权,在基层大力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事务公开、司法公开等“六公开”,不断推进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确保权力在群众监督下公开透明运行。要针对基层干部中的“关键岗位”,积极探索开展岗位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不断健全对基层重要岗位干部的教育防范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激励保护机制和风险信息收集处置机制,全面提升基层权力透明、安全运行的制度保障水平。三是完善基层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全力打造群众与基层党委、政府之间沟通对话的“快车道”,不断拓展群众反映问题和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要善于运用“制度+科技”的反腐经验,采取建专网、开微博、设立手机短信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反腐倡廉舆情综合处理平台,确保群众所求所盼在第一时间得到党委、政府的回应。四是完善基层腐败惩处问责机制。在编制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监督网络基础上,要突出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严肃查处与民争利、涉黑涉恶、侵吞国家和集体资财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及早发现和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要针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体系,坚决消除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等现象。 来源:中国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