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阿谀奉承是一种最易接受的“贿赂”

 
阿谀奉承是一种最易接受的“贿赂”

  四川省粮食局原局长李益良因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李益良在忏悔中说,“随着手中权力越来越大,认识我的人也越来越多,想与我结识的人数不胜数。在这之中,不乏一些想通过巴结我、给我好处来获得非法利益的人。当时我被这些人阿谀奉承的话冲昏了头脑,对他们的‘好意’也开始不再拒绝。”(据6月19日《检察日报》)
  翻开贪官们的悔过书,有一个说辞使用频率极高——“阿谀奉承”。换言之,阿谀奉承与贪官的贪腐行为可谓如影随形。同样是四川的一个落马贪官,彭州市委原书记陈家荣在反思自己的犯罪原因时痛心疾首:“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围在我身边的都是些怀着不同目的对我阿谀奉承的人”,“久而久之,那种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美好感觉就像鸦片一样,让我上瘾,让我满足。”正是那“精神鸦片”般的阿谀奉承,使不少官员于飘飘然中丧失了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一步步滑向深渊。
  人非圣贤,奉承话谁不爱听?爱慕虚荣其实是人的正常心理,普通人在适度的范围内“自我陶醉”一番,本来无可厚非。自古至今,为官者犯错无非好货、好色和好谀。清廉者可以拒绝珍宝的腐蚀,明知者可以远离美色的诱惑,惟独这阿谀奉承最难抵挡。从这个角度来说,阿谀奉承是人们最易接受的一种“贿赂”。
  有资料记载,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众人低头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众人听了,拍手叫好。曾国藩谦虚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后生告退,曾国藩问:“此是何人?”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办事还谨慎。”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此后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到扬州当了盐运使。曾国藩算是个有名的洁身自好之人,时刻都在警惕着阿谀奉承,却依然无形中成为阿谀奉承的“俘虏”。
  但是,对于阿谀奉承,容易接受不能成为坦然享受的借口。身为官员,来自同级的、下属的,亲朋的、好友的,平民的、老板的,善意的、恶意的,方方面面的阿谀奉承实在太多,不加甄别地“照单全收”要不得。有人总结,为官大都有“四多”:一是“真理”多,当了官说什么都是对的;二是“优点”多,当了官干什么都是好的;三是“朋友”多,一当官幼儿园的朋友都记起来了;四是“亲戚”多,一当官七大姑八大姨都找过来了。一个官员,职位只是脚下的台阶,并不是你的真实高度。人家恭维你、吹揍你、巴结你,无非冲着你手中的权力来的,未必是你真的那么出色、那么优秀。
  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古人邹忌2000多年前就说过:“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西方也有一句名言:“许多吻你手的人,也许就是要砍你手的人。”下饵是为垂钓,张网是为捕获,摇尾是为乞怜。哪些对掌权者表现出来的异常热情、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去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为的不就是让受“谀”者放松警惕、放宽条件,规则之外赏自己“一杯羹”吗?在他们那里,阿谀奉承俨然成为一种投资,目的是从对方获取高额回报。
  鲁迅先生告诫:“无论是谁,先奉还他无端送给我的‘尊敬’!”几句阿谀奉承的话,看似无关大局,实则危害不小。面对阿谀奉承之风,各级官员要敢于果断说“不”。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