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拒腐艺术,更要拒腐制度
要拒腐艺术,更要拒腐制度
张贵峰
张贵峰
近日,浙江省高院下发了一本“拒腐”手册,模拟24种法官在办案中可能遇到的送礼请托场景,并给出处理意见。浙江高院院长齐奇说,“法官不仅要敢于勇于拒绝,还要善于拒绝、艺术拒绝”。(见7月10日《都市快报》)
在有了这样一本“拒腐”艺术手册后,浙江法官能否会变得更为廉洁甚至“拒腐蚀永不沾”,笔者不敢确定,而能够从中获知、确定的倒是这样两点观感:其一,时下法官腐败日益成为“腐败重灾区”,来自于社会无孔不入的说情送礼防不胜防。如婚丧嫁娶送红包、老乡送土特产、手机被充值等。
其二,在这种防不胜防的说情送礼环境下,法官要想拒腐、洁身自好,着实不易,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不小。因此,只有法官们熟练掌握种种“拒腐”艺术,才有可能确保廉洁与亲友兼得、司法公正与人情世故共处。
这样的“拒腐”艺术读后感,带给人很多与现实充满矛盾的迷惑。比如,现实之中的腐败法官有几个是仅仅因为收红包、土特产而落马的?他们动辄数百万元的贪腐情节,难道都是拒腐无术、被动无奈的结果,而并非主动滥权、利用制度缺陷,向腐败投怀送抱的产物?再如,法官拒腐当真会有那么艰难,而不得不依赖于“拒绝艺术”么?
更大的困惑还在于,即便拒腐艺术确实很重要很必要,它拒绝得了来自亲友的说情,也能同样拒绝来自权力、上级的说情吗?
在目前的司法体制下,法官既是院长庭长的下属、也是行政体制中的一员。这种体制背景下,再出神入化的拒绝艺术,又岂能抗拒得了并不艺术的权力本身?既然如此,作为以权力滥用为本质的腐败,又如何可能通过“拒绝”艺术而被拒?
结论显然只能是,拒腐艺术不如拒腐制度。归根到底,拒腐的实质在任何时候都并非艺术的表演,而是权力的制衡。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