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 贵在探索
公车改革 贵在探索
6月24日,浙江省温州市公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温州车改主要思路是,“拍卖所有公务车,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车”。具体方案是,除省管领导干部用车、执法执勤用车以外,所有公务车辆全部拍卖处置。对温州市区范围内的公务交通,实行限额货币补贴,从局长到科员、办事员,每月每人最高补贴3100元,最低300元。
多些理解与包容
截至目前,浙江省温州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涉改车辆拍卖会已成功举办两次,共成交420辆。自温州公车改革制度实施至今,质疑声不曾间断:拍卖是否公平,公务员参与竞拍是否涉嫌“特权赎买”,车补是不是变相福利,会不会出现“一边拿补贴一边用公车”的现象……温州市车改办主任陈波“我只一心想把这个工作做好,没想到这么多人质疑”的回应略显无奈。
其实,在看多了一些地方打着改革的“幌子”变相加薪、“摸着‘金砖’过河”之后,公众出现以上担忧与质疑并不难理解。但是,笔者以为,我们更多地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理性对待车改。
谁都希望各地车改是一场没有任何特权残余的、“波及”到角角落落的“完美”车改,这就像父母“望子成龙”一样。但是改革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我们虽不能对其听之任之,让其任意改,也不能让过多的质疑声成为改革的终止符。况且,与装腔作势、原地踏步比起来,温州毕竟迈出了实质的一步,至少当地有勇气去尝试摆脱“官轿”意识。而且“公车改革之后,预计能比原来节省支出15%左右,公车拍卖处置还有一个多亿的收益”。
当然,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能否“改”出成绩,还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时间的检验。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与包容,用实际行动鼓励改革者不断完善方案、完善机制。那些不明就里将改革“扼杀”在“摇篮”中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正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批评是必要的,但如果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鼓励与肯定,那孩子必然会不断给家长带来惊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应正确对待,并增强实施公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实际行动“各个击破”。比如:进一步创新车改思路、完善车改方案、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等等。同时,配套的监管机制也应该跟上。如此,才能对得起公众的理解与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民意的支持,顺利地“将改革进行到底”。(艺鑫)
“车补”高低应该有个谱
透视各地林林总总的公车改革与治理实践,货币化改革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把除特勤车辆以外的所有公车进行公开拍卖,一次性地把公务用车费用固定下来,同时又不再有新购公务用车的负累,能有效地破解公务用车费用居高不下的难题。
车补标准的确定是货币化车改中最被关注的话题,也是判断一个地区的公务用车改革是否出自公心、措施是否得力、公众是否认可的重要标准。不少地区畸高的车补成了众矢之的,被屡屡诟病,温州的车改同样没能摆脱这个魔咒。
最高每个月3100元的公务用车补贴,直逼许多平常人的月薪,也难怪公众发出“权力自肥”的责问声。按照行政级别来发放交通补贴的做法同样值得商榷,因为行政级别的高低和出门办公事的几率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公务用车改革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车”“事”相匹,而不是“车”“人”相配,因此按照级别高低来发放车补,车补只能沦为一种“另类福利”。
公众对公务用车改革寄予厚望,都希望来一场完美无缺的改革,彻底铲除特权的阴影。但多高标准的用车补贴才是合理的,却谁也说不准,公众和改革实施者之间似乎很难达成默契。为避免公车改革陷入“权力自肥”的歧途,同时也便于社会公众监督,可以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前提下,由更高一级的职能部门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等因素后,确定一个具有指导性、相对统一的补贴标准。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监督、问责机制,遏制车补标准自说自话、没边没谱的改革乱象,跳出用车补贴沦为“福利待遇”的怪圈。(刘卫锋)
公车改革不单是为了“省钱”
在公车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各地公车改革方案纷纷出台。温州公车改革,也在争议中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公车改革,节约更多的财政支出,当然是重要的目的。但公车改革除了算经济成本账,我认为还要算好另外三笔账:效率作风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杭州特别指出了“车改”对公务员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的积极影响。车改后,许多机关都调整了工作方式,一般性的工作指导不再开车前去,而是选择用电话、传真、邮件来解决,开视频会议也成为常有的事情,区县接待压力也减轻了,工作也更紧凑、更高效。思想观念账。公车上负载的很多东西超出车辆本身,很多时候是一种对公权力、特权的心理依赖,一种高高在上又习以为常的潜意识。所以,公车改革改掉的不仅是对公车的使用习惯,还改掉了官员们的特权意识。让“当官的”减少一些“特权”,放低一点“官架子”,和老百姓拉近一些距离。温州车改要改的也是这种特权和面子,如果能有更多对特权和利益“动刀”的车改,无疑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监督难易账。不论补贴合不合理,补贴总是有标准的。但公车则是个无底洞,买车、加油、维护、修理、私用,哪个环节都难以监督,都能捞油水。从这个意义讲,对于温州车改,我们还是要报以掌声的,而且认为其改革实践,也能为全国其他地方的车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车改是一个好政策,但若没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力,其效果难免是要打折的。希望温州车改主管部门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弥补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出台一些更为刚性的规定,促使这项改革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确保公车改革不为特例“亮绿灯”,也不为领导换届等原因而“销声匿迹”。诚如斯,车改才能不仅“省钱”,还能治愈“车照坐、钱照拿,补贴成了变相福利”的顽症。(林劲松)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