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公众才是红会的最好监督者

 
公众才是红会的最好监督者 

  近日,记者从中国红十字会获悉,在红会日前成立的社会监督委员会中,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担任社监委主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担任副主任,王振耀、白岩松等15名各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据了解,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主要邀请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广泛社会影响、热心公益事业的知名人士和志愿者代表担任,包括学术、法律、医学、财会、媒体、志愿者等各界代表(12月9日《京华时报》)。
  监督,首先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对我国慈善机构而言。大体来说,监督应该包括项目监督、经费监督、活动监督。因此,对红十字会的监督,应该包括一些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人士,如果严厉一些,还应该包括一些纪检人员。一味地追求监督委成员的知名度,很可能会使监督跑偏。
  根本的问题是,真正的监督其实是“透明”二字——让广大公众成为红十字会的监督者,让整个社会成为红十字会的监督委员会。如果不透明,公众的捐款就如同投入了无底之洞,善款最后有多少落实到了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也都成了“猜谜语”一样的事。
  事实上,只有红十字会建立起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慈善运行机制,监督才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对于红十字会而言,摆脱信任危机的最好方法无非以下两个:一是让红十字会完全运行在阳光之下。概括地说,就是要让所有的账目都变得有目可查,让捐款人的每一份爱心,无论数额是大是小,都能到达需要的地方;二是加快红十字会改革步伐,去行政化,让之成为一个真正的民间组织。
  除此之外,对于国家立法而言,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我国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部慈善事业法能够出台。据了解,2009年11月慈善事业法就已通过民政部送达国务院,法律的起草工作进入重要阶段,然而到现在为止,这部法律仍然没有通过。我想,这也正是我国慈善事业乱象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红十字会若想真正走上正规,必然离不开这部慈善事业法的出台。
  慈善事业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如果慈善事业不能劫富济贫,不能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基尼系数,反而加速部分利益集团的原始资本积累,拉大基尼系数、加剧社会矛盾,助推社会阶层固化,这个所谓的“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就会与初衷背道而驰。这远远不是打击公众对慈善事业积极性的问题了,整个社会的公正秩序都有可能被打乱。显然,一个监督委是不可能完成让红十字会走上正规使命的,离开了透明化、社团化的改革,一切都是虚谈。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