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选拔干部不能只围绕考试下功夫

 

选拔干部不能只围绕考试下功夫
 
赵艳生 
 


 

  北京东城区最大范围的机关干部公开竞争性选拔进入笔试环节。包括区旅游委副主任、区审计局副局长等在内的56个处、科级岗位引来1258人投考,平均约25人竞争一个职位。东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昨天上午的笔试考卷首次引入领导特质测试,微博问政、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进入试题。(据7月29日《新京报》)

  笔试考卷引入领导特质测试、平均25人竞争一个职位等,这似乎成为了北京东城区公开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卖点。但个人认为,公开选拔干部并不应该只围绕考试来进行。

  其实,公开选拔笔试,不管增加什么内容,都没有脱离“纸上谈兵”的诟病。笔试就是在答卷,而这个试卷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是在纸上比划。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的赵括,在讨论兵法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在战场上,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笔试选拔干部,就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这样选拔出来的干部,能否胜任实际的工作还很难说。

  还有就是,1258人参加笔试,大约是25人竞争一个岗位,似乎这样能优中选优。但在纸上谈兵的选拔方法之下,即使是1万人来竞争一个岗位,也不一定就能真正做到选贤选能。毕竟参加笔试的人与人之间的分数不会相差很大,也许多蒙对一道题,就能上位,少对一道题,就会“下岗”。选拔干部,不能只看参加的人数,而是选拔的方式。所以比试应该像比武,一对一的PK,最后胜者为王。而官方应该提供的就是为考试搭建公平竞争的“擂台”。

  只有擂台,也还不行。擂台之上是一对一的对决,但擂台之下也还必须有观众。没有观众参与的对决,难以做到公平。只有让公众参与,才能做到尽量的公平公正。比试不能陷入少数人决定别人命运的圈圈。还拿纸上谈兵的赵括来说,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得赵王喜爱,但也就是这少数人的决策任命,致使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惨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