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学会真诚地对话议事

 
学会真诚地对话议事
 
李晓亮


  最近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向标题党和网络戾气“宣战”的风潮。“铲除网络XX”、“向XX宣战”,是裹挟在这股风潮下许多文章的标题。(7月27日中新社)
  单从字面意思看,类似“宣战”、“围剿”、“铲除”之类的字眼,本就暗含着某种暴戾之气。如果真要消弭网络暴力,就该从网络表达开始,学会成熟理性地言说,只有平和说理,才能消弭戾气。
  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从断章取义到篡改人意,对网民而言,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新闻。微博兴起后,那些哗众取宠的标题传播率最广。如《环球时报》那篇原名为《反腐败是中国社会的攻坚战》的评论,被改名为《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之后,就引起过激烈争锋谈论。又如《专家称在中国看病并不贵》,也是在标题上做了手脚,结果引发误解。
 
  不管是网络转载时所谓的新闻“标题党”,还是个人层面的某些非理性的网上“约架”;不管是一言不合,就动辄展开的人身攻击和地域歧视,还是无底线无原则的言语围殴暴力狂欢,以乱曝隐私为乐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乱象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症结,就是我们没有理性平和的对话素养,在公共层面,也缺乏相关的逻辑和说理训练,没有一个广被认可的文明议事规则。
  当然,这还是抛开了具体的日常人际纠纷、私人恩怨,没有纳入社会焦点矛盾的维度下,仅是就事论事,针对网络舆论场特点的定性。在网上,首先要学会对话,既然是对话,那么必须保证平等真诚的高效沟通。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的网络交流,就丧失了平和宽容的基础,要么是气急败坏的,哪怕伪装成“义愤填膺”;要么是尖酸恶毒的,哪怕披着“睥睨一切、全知全能”的外衣;要么是以讹传讹的,哪怕是打着“追求真相”的幌子……
  我可以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我不会因见解不同,而对发言者人身攻击。没有尊重和倾听,只有党同伐异,“他人即地狱”。“惯性质疑”变成网络表达的起点,只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耗散更多的社会信任。
  媚俗的、虚假的、暴戾的、上纲上线的一些网络信息,会大行其道;而有甄别的、节制的、不那么讨巧讨喜的信息传播,则可能举步维艰,四处碰壁,这样的网络生态就是非健康的。而长此以往,这样的网络规则下,信任、宽容、真诚、平等……会变得日渐稀缺,最后受害人还是网民自身。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