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莫让“升学宴”成“敛财宴”

 
莫让“升学宴”成“敛财宴”
 

  又到一年一度学生升学之际。近日,和朋友闲聊,不少人便感慨道:又要开始收“罚款单”了!
  何谓“罚款单”?相信不少有过类似送礼经历的人都能意会。每年逢高考、中考后学生升学之际,都会有一场“升学宴”热潮,无论你身处何单位,总会收到一些所谓的欢送请柬,或单位同事、或亲朋好友,美其名曰“欢送子女升学”。不去,抹不开面子,去,就得送礼。近几年,随着“升学宴”之风愈演愈烈,礼金数额也随之水涨船高,多收几张请柬,便意味着钱包要瘪下去不少,难怪不少人将之戏称为“特殊罚款单”。
  孩子金榜题名时,家长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而接着孩子又要远赴千里去求学,为了给孩子践行,也为了答谢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们的鼓励和支持,略备薄酒,举办一个小小的宴请,图个吉利和高兴。因此,升学宴最初形成时,就是一种面子消费和人情消费。而在这过程中,家长收取少许红包,则是传统礼节中的一种礼尚往来。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少数人看到了升学宴中暗藏的“经济潜力”后,就抓住面子和人情的小辫子,利用职务之便,利用权力之威,乐此不彼地大办特办升学宴,逐渐让升学宴脱离原来的本质和意味,慢慢变成敛财宴,甚至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破坏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小窗口。办宴者忙得不亦乐乎,而且赚的钵满盆盈;赴宴者叫苦不迭,而且还要强装欢颜,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为确保升学宴不沾染腐败之风,近些年来,国家纪委和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台规定,严禁领导干部借子女升学留学、婚庆丧礼、生病住院等事宜收红包的行为。我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严禁领导干部借婚庆丧礼事宜大操大办,借机敛财。近年来,全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党委、政府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断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也有一些领导和机关干部对此置若罔闻,借升学宴敛财之风依然屡禁不止,而且,势头还有增无减。
  我区的招生工作现正在全面进行中,为防止此类歪风邪气的再次抬头,近日,自治区纪委发出通知,重申禁止领导干部借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当前要特别防止以子女上学为由收敛钱财。应该说,政策出台得很及时,但关键还是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防止党员干部利用子女入学大操大办,要坚持教育在先,强化监督检查,向党员干部操办升学宴亮“红灯”。一方面要广泛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从学生健康成长、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大力宣传文明庆贺的意义,动员社会各方面抵制升学宴 ;另一方面要严明纪律。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要求,要在所在部门承诺不操办、不参加升学宴。对违反规定的,将依据规定予以处理。同时要强化督查。 要组织人员,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子女升学宴的监督检查,以重大事项申报、明察暗访等方式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多管齐下,方能刹住这股歪风。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