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贪官为何要到被查处后才“头脑清醒”

 
贪官为何要到被查处后才“头脑清醒”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原区长薛维林被在查处后忏悔道,1966年10月,我出生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86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从那时起,在党组织培养下,我努力工作,从最基层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然而,由于政绩观的偏失、法纪观的淡薄,以及对金钱的贪婪,我从一名优秀的年轻干部滑向了犯罪的深渊。(2012年8月7日检察日报)
  阅读众多贪官在被查处或锒铛入狱后的忏悔书,通常都言辞恳切,总结全面,分析透彻,给人一种头脑很清醒、认识很深刻的感觉,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忏悔之意。只可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反观贪官在位时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与被查处后的态度相比,总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那么,为何贪官在被查处后才“头脑清醒”呢?
  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凡贪官,在成为贪官之前,基本都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有过顺风顺水的经历,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并且往往立志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但是,当有了一定的权力、达到一定的位置后,在各种诱惑和利益面前,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事业观、利益观便开始产生动摇、发生偏失,法纪观念也逐渐淡漠起来,对一些明知不可为的事情,也开始放松的警惕。就像前文提到的贪官薛维林一样,明知收受人家的钱财是违法的,可没管住自己,或者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错误地认为,“只要做出成绩,犯点错误也是枝节问题。”殊不知,思想上一旦滑坡,便会迷失方向,便会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行为,缺少鉴别力和抵抗力,拿权力做交易、以权谋私,也便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始终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始终保持一颗淡定平和的心态。
  权力监督成摆设。大凡贪官都有着一定的权力。而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够造福人民;运用得不好,则会祸国殃民。这就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手中的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规范在监督里。但是,有些地方,个别部门,监督措施,一遇到权力就疲软,就失灵。一方面,是领导干部太恃权,太狂妄,监督无法靠近,无法上前;另一方面,还是制度执行不够,很多监督的好形式、好方式、好制度,不能被严格的执行、规范的落实,很多制度被挂在了嘴上、贴在了墙上、行在了文中,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的比较多,导致权力监督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更是乏力的很。因而,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对领导干部手中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给权力套上紧箍咒,关在笼子里,才不致脱轨、失范。
  从众心理在作祟。出污泥而不染,是一种气节,更是一种能力。有些官员,为官理政,不是按照正确的行、规范的做,而是习惯于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缺少科学的决策、正确的决断,满足于“你好我好大家好,你贪我贪大家贪”。一些贪官生活腐化堕落,也常常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比如,有的贪官在娱乐场所玩乐时,总能碰到机关干部。大家互相请吃请玩时,也都带社会上的女人来。时间一长,就认为这是时髦,外国人不都这样吗,大家都是逢场作戏。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包养情妇和“三陪女”交往也就不怕,甚至觉得是种炫耀了。大多贪官在步入官场之初,还是比较规矩的。随着为官的时间长了,对圈内官员贪污受贿的东西看的多了且都相安无事,难免心动。对于送到手的钱物,不收,有人会认为不合群、做秀。收也没啥。反正大家都在这样做,我为何要独树一帜?不收白不收,收了也白收。这种从众心理,其实也是一种攀比心理,都具有“温水煮青蛙”的效应。不虑小过必有大祸,思想道德防线一破,邪恶就如洪水般冲来,助长奢靡之风,导致贪污腐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莫贪,贪心必起祸。为官从政,只有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克己奉公,才能当好干部、做好公仆,也才能在仕途上不跌到、不落马。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