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知耻品自高
为官知耻品自高
闲来读书,读到了两则有关古人知耻的故事:一则是关于唐代蒲州刺史赵元楷的。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巡幸蒲州,赵元楷发动百姓清扫街道,装饰房屋门面,沿街夹道欢迎,并备了羊、鱼等礼品,作为赠送随行大员的“土特产”。然而,崇尚节俭的李世民不喜反怒,召而数之曰:“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谁知几句数落,竟致“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另一则是关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从不收受任何人的财物,深得百姓爱戴,他也颇感宽慰。离任返乡时,检点任期内的言行,他却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曾私取两块“天竺石”玩赏,深为自责,特写了一首“检讨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赵元楷因为一点小过失“数日不食而卒”也好,还是白居易因私取两块天竺石而作“检讨诗”也罢,无不充分体现了其可贵的知耻意识,这是值得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借鉴的。
关于“耻”,《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羞愧、耻辱”。与其他动物相比,只有人才会有羞耻感,因此,古代的先哲圣贤,历来都把“知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种崇高境界。孔子的弟子问“士”的标准,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也曾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的知耻意识日益淡薄。他们有的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只求安安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做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有的甚至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搞见不得人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和权色交易,不惜以身试法,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纵观近年来那些被查处的贪污腐败分子,他们腐化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知耻意识,这正如古人所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毫无羞耻之心,势必会是非不清、荣辱不辨、美丑不分,从而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于不顾,把党纪国法抛在一边,最终干出贪赃枉法的勾当来。反之,如果有知耻意识,在是非荣辱、善恶美丑面前,就能控制自己、把握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小节”不丧失,“大道”不偏离。
知耻是一种明智,一种境界,一种品德。领导干部作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与示范者,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常修为政之德,把培养辨别荣辱的“羞恶之心”和“知耻之心”当成“立人之大节”,努力做到“行己有耻”,“耻其言而过其行”。
来源:检察日报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