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拿“文件”当慵懒“挡箭牌”
莫拿“文件”当慵懒“挡箭牌”
水中观月
水中观月
时下,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媒体,普通大众有了更多话语权。无论大小事,群众都有“申诉”的平台、“说话”的机会。
然而,这对许多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来讲,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最大感受便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更是让他们避而远之。尤其是一些基层新闻发言人,更是视向群众“发言”为猛虎,要么对之置之不理,要么就是拿文件敷衍、推诿。
事实上,群众披露一些基层官员总说官话、套话、大话,甚者在接待百姓时专拿文件语言来唐突回答。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方式,文件已经作为一种“语言习惯”,成为基层官员所谓“为民服务”的挡箭牌。
基层最复杂——这里纠结着各种利益关系,掺杂着各种利益诉求,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若凡事都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文件惯性”来解决,搞“一刀切”,只会让情况越来越恶劣、形势越来越严峻。
基层治理,官员就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语言惯性”。众所周知,公共汽车在紧急刹车或者突然停下时,人会因“惯性”向前倾。长蹲机关大楼里,时刻接触会议、文件,那是理论、提纲,是意见,是用来指导实际工作的,若是直接“拿来主义”,保不准,哪天群众不买账了,跌跟头的只能是这些让“文件”成“惯性”的官员们。
下基层,不是单纯地来基层嘘寒问暖、走走过场,遇到问题惯性直接拿“文件”来应付,而是应该多点实在话、底实话。话实在了,才能激起群众的共鸣;话底实了,群众才把你当成自家人、亲人;说话时不闪烁其词,有一说一,承诺了就兑现,不打“空头支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