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表哥”没有“微笑”……
假如“表哥”没有“微笑”……
孟宪敏
孟宪敏
“表哥”何许人也?大家都不陌生——今年的8月26日,陕西延安特大车祸现场陕西省安监总局局长杨达才“诡异”的一笑,激怒了“眼里不容沙子”的网友。在大家的不懈“人肉”下,不足一个月时间,杨达才就被诸多令他“防不胜防”的“门事件”拉下了马,这其中最令他“抓狂”的恐怕就是被网友扒出了他先后在不同场合佩戴的11块“名表”,这也最终成就了杨达才“表哥”的“美名”。杨也因为“消费奢侈品”落马而成为继周久耕之后“网络反腐”里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纵观“表哥”的倒下经历可以说“网络”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网络,就没有杨达才的“今天”。于是,有几个问题就在笔者的脑子里萦绕,挥之不去:假如车祸没有发生呢?假如“表哥”在当时没有微笑呢?假如网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呢?那么下面的“设想”也许真的会成为“现实”:假如车祸没有发生,杨达才就不会到现场视察;不到现场视察自然就不会有那“倒霉”的一笑,不笑自然也就不会有网友的“愤怒”,网友不“愤怒”就不会有恨“笑”及“表”的冲动,更不会有“后续”被扒出的“眼镜、腰带、手镯”等奢侈“行头”的“露头”。没有这些,纪委自然也就不会介入,纪委不介入“表哥”自然也就“相安无事”的继续做他的“安监局长”,他的“严重违纪”的问题也就不会有人关注,等到“表哥”仕途得意最终“平安着陆”并“告老还乡”之后,他的这些“严重违纪”的问题还会“有人关心有人问”吗?恐怕就真的不好说了。
笔者说这么多,并非想证明杨达才的倒下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或者说证明“表哥”只是网民发泄对现实不满的一个“牺牲品”。而是想说在“小偷反腐、情妇反腐、网络反腐、事故反腐……”等另类的“反腐”案例“层出不穷”又经常“歪打正着”的“背景”下,我们本应发挥主要作用的“正规”监督手段和方法是不是也要考虑调整一下思路和改进一下方向呢?毕竟从反腐的本质上来说,“事前”的有效监督要比事后的被迫“惩处”要有意义得多。那有效监督要靠什么?自然是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明察秋毫、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我们的反腐败才不会在当前强大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面前显得“被动”和“尴尬”,“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略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