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公务卡改革贵在“较真”

 

公务卡改革贵在“较真”
 
禾刀


  9月27日,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官方网站发布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今年年底前,公务卡改革更要覆盖到县乡基层预算单位。(9月28日《新京报》)

  如同公车使用改革,尽管费用越改越高,但每每总会“赢”得既是受益者也是改革者的满堂喝彩。乍看上去,作为“拿来主义”的公务卡似乎有许多种理由叫好,也并不否认改革离不开技术的革故鼎新,但作为制度中想当然地与违规权力“决斗”的公务卡,其效用关键不在于此卡技术是否先进,而取决于真正能够驯服公务接待开支的“较真”二字。

  以公车使用管理为例。公车改革近20年,姑且不论各级红头文件汗牛充栋,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出过一些比较惹眼的举措,比如改统一车牌、张贴公车特殊标志、安装卫星定位系统……花样翻新,结果公车滥用现象皮毛不损,岿然不动。

  治车尚且如此,关系到公务生活吃喝部分的公务卡治理恐怕就更困难了。

  就现阶段的公务接待腐败现象来看,许多时候,被接待者的公务开支趋于“零成本”,费用大都由接待单位包揽,公务卡上根本就看不出什么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尽管娱乐场所沦为公务招待腐败的温床,但一些地方的娱乐消费发票依然与饮食发票混杂,到底是分隔太难,还是另有所图,想必不用细言。这还不论一些地方通过企业等第三方埋单,然后政策回馈的方式形成的公务招待腐败链条。

  公务卡在国际上并不新鲜,经验日趋成熟,推行公务卡乃“国际惯例”。但越像这样具备监管意义的制度,越发需要敢于“较真”的沃土。倘若制度始终回避碰硬,那么公务卡的技术迂回之策,依然无法有效突破“较真”瓶颈。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