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反腐才是“表哥”终结者
制度反腐才是“表哥”终结者
颜陈
颜陈
近日,陕西省纪委发布消息称,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依据有关纪律规定,经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经省委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对调查中发现的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省纪委正在进一步调查。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微笑引发众怒,网民迅速展开“人肉”,随后被曝出多张佩戴名表的图片,网民谑称为“表哥”。
豪华穿戴有可能暴露出某些腐败官员的真面目,近年来在穿戴上“栽跟头”的官员并不在少数。手表之所以成为反腐利器,背后折射了公众对常规反腐制度的失望和不满。浏览近来的反腐案例,常常带有偶然性,甚至带有戏剧性,诸如小偷行窃、二奶举报、天价香烟、名表皮带等,比港台肥皂剧还热闹。由此也可以断定,杨达才绝对不是被网络拉下马的最后一位“表哥”。戏剧化反腐不靠谱,充分说明我们的反腐工作存在被动滞后的一面,不是积极主动地对待群众举报,而是在舆论压力下介入调查。
新媒体时代,依赖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快捷高效的特征,网络反腐使得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空前彰显。网络举报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大,既利于举报,也利于有关部门调查反馈。在一些地方,传统的举报方式效率低、缺乏监督而且不够畅通,人们通过正常程序举报和曝光腐败分子,往往遭遇“官官相护”,举报信经常在多次批示后最终落到被告手中。由于网络曝光案件从发端、进展到最终的结果,都有网民全程参与或关注,网络反腐因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对问题官员起到了巨大震慑作用。被网络舆论拉下马的官员接连出现,更加让人相信网络反腐是一种加强监督、惩治腐败的有效手段。
互联网的发展,既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又为反腐倡廉宣传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五花八门的反腐民意集体涌向网络,网络反腐的弊端必将被放大,比如恶性诽谤、侵犯隐私等问题,也使网络反腐这一形式存在着巨大争议。在网络民意呈井喷之势的当下,网络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宣泄公民的利益诉求,作为一种“公共舆论”,网络很容易被群体极化现象左右,形成“网络暴力”和“舆论群哄”。网民掌握的情况毕竟是表象的,而法律是用证据来说话的,网上一边倒的舆论,很可能干扰纪委部门调查和司法机关审判。真实、负责任的网络举报,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反腐渠道。但从法律上讲,这不能作为证据,只是线索,还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查证。
网络曝光,只是公众表达反腐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相对于普通网友,纪检部门有丰富的信息来源,有专业的反腐人士,有系统的反腐力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事件不闹大不重视,不捅到网上不解决,唯有在网络“放大镜”制造出轰动效应后,才能使所聚焦的腐败官员尽快进入司法程序。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对官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网络曝光反映的问题,纪检部门应该迅速进行相关组织的程序化和制度化运作和有效处理,而不是跟在网络舆论的屁股后面被动应战。网络不可能取代组织和制度等在反腐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更期望纪检部门能摆脱“手表反腐”的被动局面,重视网络舆情,利用网络反腐,积极推动制度反腐触角的前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监督,让网络真正成为反腐利器。(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