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做好“常驻不走的巡视组”——关于派驻机构如何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的讨论


派驻机构战斗在监督执纪一线,有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图为中秋节来临之际,湖南省嘉禾县纪委派驻纪检组的同志联合商务、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一线督查“四风”问题。这是督查组在一家超市检查是否存在公款购买礼品等问题。黄春涛 摄

既有派的权威,又有驻的优势,是派驻监督的一个鲜明特色。这种特色源于党章的规定和实践探索,深化于监督执纪问责。

然而,实践中,一些派驻机构未能有效理顺工作关系、明确监督职责、提高履职能力,不仅没能发挥出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反而出现了派的无力和驻的制约,引发广泛关注。

当前,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面临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真正释放制度设计的“红利”,让派驻机构“不待扬鞭自奋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派驻纪检组长和纪检监察干部。

谈认识——

不干,半点权威和优势都没有

“派驻机构的权威体现在多方面、多层次,比如,身份权威——代表派出纪委履行监督职责;职责权威——可以对驻在部门进行监督,重大问题随时向派出纪委报告。”

浙江省纪委驻省商务厅纪检组组长黄克旭表示,派驻机构要站稳立场,从思想上、行动上紧跟派出纪委的要求,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黄克旭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派驻机构纪检干部的看法。大家一致表示,派驻机构是派出纪委的“侦察兵”,体现了上级监督的鲜明特质,必须守住本职,聚焦聚焦再聚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我们熟悉所在部门的人员情况,对每个人的党性修养、性格特点、行事风格一目了然。”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纪委驻区司法局纪检组组长林开琴表示,派驻机构纪检干部与监督对象一起办公、一锅吃饭,朝夕相处、在监督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关键是实打实的行动。不干,半点权威和优势都没有。”河南省洛阳市纪委驻市信访局纪检组组长邵志翔说,发挥好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派驻机构的纪检干部首先要铁骨铮铮,敢字当头,如果对监督畏首畏尾,再好的制度都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

说问题——

虽然当了猫,但抓老鼠能力弱

一些纪检干部表示,目前,派驻机构在履职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的发挥。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派出纪委对派驻机构领导、管理、服务不够;二是派驻机构自身不敢担当,“三转”不到位。

“派驻机构干部‘回家’汇报交流的机会少,享受‘家’的温暖少,对派出机关缺乏认同感、归属感。”东部某省一位省直机关纪检组组长表示,总有“回到纪委是客人,到了驻在部门是外人”的感觉。

一些派驻机构纪检干部表示,权威和优势是相对的,不是说派出纪委派出了派驻机构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派出纪委对派驻机构的领导不够坚强有力,就有可能让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产生依附性,对发生的问题捂着、闷着,出现“派的无力”。一名接受采访的派驻机构干部表示,有的派驻机构干部甚至在谈及自己职务名称时,都不敢理直气壮地带出“驻”字来,以免被驻在部门“当外人”看待。

除此之外,一些派驻机构自身不敢担当、能力不到位、作风没转变,也容易造成“驻的制约”。

“市县原来理解派驻机构,我们用一句不太好的话来说,很多是‘说客’,平时找不到人,平时不发挥作用,这个系统出了问题,这个部门要被追究责任的时候,他出现了,纪检组长出现了,对省纪委来说,代表厅长,代表局长,代表主任能不能处理得轻一点?能不能少处理几个人?”今年年初,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宋璇涛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接受访谈时直言不讳,表示一些派驻机构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把派驻工作庸俗化,监督责任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宋璇涛指出的情况,在一些派驻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派驻纪检干部认为,与驻在部门领导班子一栋楼里办公、一个锅里吃饭,监督执纪“抹不开面子”,遇到问题绕着走,不想干、不担当,严重制约派驻机构发挥监督作用。

“虽然当了猫,但抓老鼠能力弱,难以充分发挥执纪监督问责的威慑力。”浙江省纪委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纪检组组长端木义生、海南省纪委第七派驻纪检组副组长刘启林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员不足、业务不精、手段有限等问题,是导致派驻机构履职不够“硬气”的重要原因。

一些接受采访的派驻纪检组长表示,麾下人员不会办案、不能办案情况比较突出,平时找不到线索,有了线索也不会查。这也严重影响了派驻机构的履职成效。

“客观来说,派驻机构监督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对驻在部门业务不熟悉,外行监督内行;监督制度不衔接,块上监督条上;人员背景不了解,新人监督老人等。”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徐明说,对派驻机构需要解开三个症结,即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不愿监督是责任缺失,不敢监督是担当缺失,不会监督是能力缺失。这三种缺失,让派驻机构难以做到聚力、聚焦和聚神,体现到工作上就是疲于应付、懈于履责。只有解决了这些症结,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提对策——

发挥派的权威要有道,体现驻的优势要有招

“派驻机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盯驻在部门是否坚持了党的领导、切实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9月21日,本报“学思践悟”专栏中的这句话,引起了广大派驻纪检干部的共鸣。

“派驻机构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聚焦主业主责,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沿。”安徽省蚌埠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纪工委书记张闽生表示,派驻监督要抓重点,盯住驻在部门机关本身,督促驻在部门党组(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纪检组长要经常与党组书记交换意见,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推动督促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湖南省纪委驻省国土资源厅纪检组组长唐新民说。

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离不开组织制度创新。海南省纪委第八派驻纪检组组长傅占文表示,自2000年起,海南省纪委就采取“一驻多派”(即归口派驻)的方式,向省直35个部门单位派驻了纪检组。派驻纪检组同时监督3至6个部门,派驻纪检组长不进入驻在部门党组,不分管驻在部门业务工作,专司监督执纪问责。这种派驻监督模式,提升了监督的实际成效。

“发挥派的权威要有道,体现驻的优势要有招。”浙江省纪委驻省科技厅纪检组组长郭丽华表示,一方面,要找准自身定位,坚决贯彻派出机关工作要求,借力发力,推动驻在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与驻在部门一同办公的“地利”之便,盯紧“关键少数”,经常打听“张家长、李家短”,让纪律和规矩真正立起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派驻纪检干部与驻在部门人员一个楼里办公、一口锅里吃饭,一举一动同样也接受他们的监督,只有自己一身正气,开展工作才能有底气。

“派驻纪检组是‘常驻不走的巡视组’,发挥不了监督作用,履行不了监督责任,就是‘纸老虎’、‘稻草人’。”接受采访的派驻纪检干部一致表示,要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决不让“人情世故”把党内关系庸俗化,真正把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发挥出来。(本报记者 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