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2016年反腐败模式转型的三大思路

  科技为器,构建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防治腐败,要不断推进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既要运用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使其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反腐制度的科学化水平。

以科技推进反腐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科技在防治腐败工作中的生产力作用,既塑造高素质的反腐倡廉队伍,又推动载体的创新,发挥反腐“利器”在生产力中的工具作用。以往传统的说教灌输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党员干部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转变教育模式,提升授课者的素质,提升教育的影响力、说服力,就要注重在教育活动中运用科技元素。网络、传媒等现代通信技术,已成为党员干部感知社会、交流思想、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通过采用大量的视频、声音和图片、动画等手段传送丰富的信息,其形式有助于我们在网上生动直观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强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互联网开设了反腐倡廉教育平台,开展正反典型专题片制作、廉政公益广告展播,设立主题教育、岗位教育、警示教育、廉政文化等窗口,形成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机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快捷、方便的优势,与移动、电信公司合作,搭建廉政短信平台,通过手机发送廉政短信的方式,让党员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廉的本色。开展电视问政、微博问政,受理网上投诉,拓展网络举报平台的覆盖面,为网民的反腐热情找到一个合理合法的制度性平台,使科技在反腐工作中发挥“利器”的作用。

以科技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导致公权私用、权力寻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公开透明。例如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着程序不透明的问题,极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致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人大和政府部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自身防腐、反腐能力;反腐败侦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办案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推动管理工作的有序性、科学化,减少人情因素对事物处理的影响,从而降低腐败发生的机率。

以科技保障监控的动态化。权力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传统的监督是一种静态监督,侧重于事后监督惩罚,致使权力运行过程中容易出问题,同时,也不能被及时地发现,往往是在损失造成之后才被发现。防治腐败应重在预防,要在监督监控的范围和领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技术、制度和人这三大因素,提高监督效能。建立公职人员名单管理制度,对官员财产实行动态监督,既提高了监管效能,又降低了监管难度。这项制度将是动态监控的极有效的尝试,应予实施和推广。

文化为基,构建不愿腐的教育机制

廉政文化对反腐倡廉的积极作用。首先,廉政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提升思想境界,弘扬正气,鞭挞腐败。其次,廉政文化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廉政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它能在全体社会倡导相同的价值观念,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统一的精神追求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全社会之力形成反腐倡廉的巨大合力。第三,廉政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理念教育、熏陶、激励、鼓舞着全体社会成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崇廉奉廉的良好氛围,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使人们在廉政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第四,廉政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廉政文化中包含一些管理制度、廉政准则、廉洁自律规定以及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形成了对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廉政文化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是道德自律与法律制度约束的统一。廉政文化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种理念的统一,只有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抑制腐败蔓延和侵蚀,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先进文化是社会的营养,消极文化是社会的病毒,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一些消极文化助推腐败的滋生蔓延,使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刻不容缓。一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对外开放以来,我们在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文明成果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随之涌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制约着反腐制度的执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留下了情大于法的传统,“面子”、“人情”等都成为了防治腐败工作中的拦路虎,有法不依、执法不力成为法制进程中的障碍。专制制度的余毒、官本位思想、人治思想、裙带关系等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文化,形成顽固的隐形阻力,制约着廉政制度的有效执行。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求利性演化为政治生活中的“钱本位”,等价交换原则被歪曲为各种权力的交易,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也被歪曲出了无数的“旁门左道”。腐败文化令人心寒,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更让人胆颤。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另一方面社会的价值观系统也需要新的价值体系来支撑,这种情况下营造法律制度至上的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廉政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综合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也关乎每一个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化。第一,加强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强化人们对廉政的认知,使廉政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清正廉洁成为人们的自觉习惯。例如芬兰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良好的教育环境使芬兰公民普遍具有较浓厚的法律意识。贪污受贿、侵呑社会财富等行为如同偷盗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肮脏的不义之举,清正廉洁融入了芬兰人的民族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诚信是瑞典人非常重要的品质,腐败行为被认为是极其羞耻的事情,很少有人幻想通过受贿、贪污来发财,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害怕有污点记录,一量有了污点记录,很难在瑞典乃至欧洲立足。第二,完善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机制,筑牢思想防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要求,以廉洁从政为目标,以廉政文化制度化为重点,把廉政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教育活动要扎实推进,不是走过场,内容要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方式要有灵活性,不是僵硬地开会、学习;教育对象要有广泛性,不仅局限于国家干部,应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把廉政教育写入大、中、小学教材,让廉政文化不仅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还要让它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时时在人们耳边敲响警钟。新加坡政府对公民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廉政意识教育,中学普遍设立廉政和反贪污课程,使青少年认识到贪污贿赂是严重的罪恶。对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举办讲座、展览和通过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反腐败、倡导廉洁的教育,力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廉政文化意识。第三,提高廉政文化的制度化水平。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是文化之基。制度意识淡薄是走向腐败的起点,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是滋生腐败的主要原因,廉政文化建设要从强化制度意识、完善制度做起。

“三位一体”,协同打造疏而不漏的反腐网络

当前,我国“反腐制度很多,腐败行为不少”,这种新的悖论形成了新的思想和实践的困局,也是新时期制度反腐面临的新问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文化和科技的支撑。制度+科技+文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既是一种工作理念,也是新时期取得反腐败斗争新胜利的重要手段。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制度,柔性的文化是制度刚性条款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构建“三位一体”反腐体系中,制度建设是根本,科学技术是“利器”,廉政文化是底蕴。没有科学技术的运用,好的制度不容易出台;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制度难以发挥其实效;没有好的制度,文化发展就不能得到正确引领。廉政制度是社会文化中关于廉政思想的精神体系、价值观念、核心理念的规范反映。文化是制度的源泉,当廉政文化体现为规则时,必然采取廉政制度的形式。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腐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工具”作用,是科技让制度更加完善,是科技保障制度易于被执行,是科技让文化更具有时代感。

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制度反腐是根本,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局限性。一方面,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漏洞,而且制度通常会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可以让漏洞减到最少、最小,使制度更加严密,可操作性更强,提高反腐制度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制度在很多细微之处是力所不能及的,而文化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包含一种精神、一套价值观念、一套道德标准及一系列处事规则的观念,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惯性和持久性,已经内化并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人们思维或行为的习惯恰能弥补制度的不足。另外,制度反腐主要是通过外在强制约束的形式达到反腐的目的,制度的不完整性和制度执行的人格依赖往往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产生较大偏差。而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恰如和风细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境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柔性的文化成为刚性制度的必要补充,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法兼治,双向互动,使反腐成效更加显著。

协同推进,打造合力。制度、科技、文化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但三者的合力不是自然而成的,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首先要强化综合治理理念,坚持将思想预防与问责治理、制度完善与科技创新、各部门齐抓共管与公众监督有机结合。其二,系统构建立体网络,多层次、多领域推动廉政建设,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监督与惩处并重,确保防腐、反腐过程的全覆盖。其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情制度与人性执法相结合。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仁”、“孝”文化,通过亲情感化等道德教育方式,助力于制度反腐。其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着眼解决本土问题。制度的制定、执行过程中我们借鉴世界廉洁国家的经验无可厚非,但必须充分考虑本国文化因素,盲目照搬他国做法只会“东施效颦”,把西方制度嫁接到中国文化上产生的或许是 “怪胎”。其五,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手段保证制定制度的精细化、严密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就要综合运用制度、科技、文化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发挥制度的核心作用、科技的支撑作用和文化的基础作用,在实践中强化“三位一体”的工作理念,推行权力透明运行,克服对权利的空监、弱监和虚监的难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就一定会开创反腐工作的新居面,夺取新时期反腐斗争的伟大胜利。

(作者分别为保定学院助理研究员,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MK044)

【注释】

①胡鞍钢:“腐败: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对中国90年代后半期腐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北京观察》,2001年第6期。

②④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月22日。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第35页。

⑤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1月12日。

⑥[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