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偏解的“礼多人不怪”就是“踩雷”


  “这些都是我们当地产的绿茶和面条,原生态、无污染。”每次节假日“例行”走访有关部门领导,贵州省纳雍县疾控中心主任李全都会热心地“推介”当地土特产。当然,这些土特产都是无偿的。让李全没想到的是,他的“热心肠”却换来了一个纪律处分。(1月8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月饼滞销了,大闸蟹“退烧”了,高档餐饮冷清了,公款送礼降温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纪委逢节必发禁令,抓住中秋、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强化节日监督,坚决反对“四风”,这些可喜的变化让人如沐春风。但是正如中纪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的那样,“四风”问题“树倒根在”,防止反弹回潮任务仍然艰巨。贵州省纳雍县疾控中心官员“例行”走访送土特产就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了个醒:偏解的“礼多人不怪”就是“踩雷”。

  要说在基层迎来送往的公务接待中,公款送土特产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既不像高档礼品那么“烫手”,又打着公事公办的旗号,穿着礼仪文化的“马甲”,低调又显特色,关键也不用私人掏腰包,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加上类似于贵州这位官员所偏解的“礼多人不怪”的心态,送礼的便尽显“热情主动”,一些收礼的也是喜滋滋求之不得、乐陶陶来者不拒。

  中国是礼仪之邦,正当的人情交往,正常的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礼”的含义和性质。“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中的“礼”是指礼节、礼貌,而将其理解为工作或接待中多送点礼品、土特产,就是“南辕北辙”了。久而久之,就如同这位官员那样,对“例行”走访送土特产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导致送礼陋习积重难改。此外,事业是靠实干出来的,不是靠“礼多”送出来的,党员干部将心思放在“例行”走访送礼上,不仅庸俗了传统的礼仪文化,而且对其送礼意图也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纪律要求就是红线,任何“礼”都不能逾越纪律的底线。将“礼多”偏解为送土特产、送礼品多就是踩踏纪律的“雷点”。在春节来临之际,党员干部要高度警惕“节日腐败”。要知道偏解的“礼多人不怪”就是“踩雷”,炸伤的不仅只有自己,送出的“礼包”也会如同“炸药包”,炸伤糊涂的收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