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汤计—— 正风反腐让正气扬起来

汤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近日,记者在新华社对汤计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写过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也报道过“草原巨贪”徐国元,在您看来,“好干部”和“阶下囚”最本质的区别在哪?

汤计:在于信念。牛玉儒的信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徐国元的信念却是当官捞钱、以权谋私,眼里没有人民群众,只有金钱。

2003年非典期间,呼市出现小范围囤积蔬菜现象,蔬菜价格暴涨,牛玉儒就自己去菜市场调研。菜市场的一位老大娘认出他:“牛书记,你怎么来啦?”牛玉儒暗示她小点声,并邀请她一起调研。后来,市委采取措施,使蔬菜价格回到正常水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牛玉儒坚持了入党时的理想信念没有变,所以他能感动一座城市。

记者:2015年的正风反腐工作,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汤计:印象最深的是,老百姓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增强了。这几年,正风反腐力度很大,在具体措施和制度建设上都很有章法,层层递进,做到了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全国人民都满意。说明什么?正风反腐深得党心民心。

还有一点,政治生态好多了,给党员干部做“好官”提供了信心。正风反腐很好地回答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我们党早期人数少,但党员个个战斗力强;然而有一段时期,党员数量急剧增长了,一些党员战斗力却弱了很多。前些年,党员要是谈党章、讲理想信念,是会被笑话的。现在,党员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归党章、回归原教旨,争着比着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

再就是“老虎”、“苍蝇”一起打,逐渐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围。“老虎”离百姓远,“苍蝇”、“蚊子”在眼前乱飞,非常讨厌。现在,“打虎拍蝇”成绩有目共睹。我问一个美国朋友:“你们美国没有腐败情况吗?”他说:“有。可惜,我们这里没有中纪委。”

记者:您长期关注基层、报道基层,随着正风反腐特别是作风建设的深入,您感受到哪些可喜变化?

汤计:讲个故事。前段时间,一家法制类媒体的摄制组到呼市给我拍“十大正义人物候选人”的视频资料。拍完后,要去较远的另一个旗去拍摄另一位候选人。我是个热心肠,就提出给自治区检察院打个电话,请他们派辆车。没想到,电话打过去,那边却笑了:“汤老师,公车改革后,我们已经没公车了。我们准备去铁路检察院办事,正商量着打车去呢!”最后,摄制组还是乘火车去了。

再一个感受就是过节回归了本原,很温馨,生活更轻松了,群众的观感也好了。以前在内蒙古,中秋节过得很隆重,经常看到人情往来中收送羊肉的现象。一个节日下来,有人送出去十多只,有人能收十多只,风气很乱。现在,人情交往回到了应有的纯真状态。

记者:您采写过包括呼格案在内的数百篇调查性报道,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在您看来,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发挥应有作用?

汤计: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律、守好底线,这样才能确保自身过硬,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同时,要牢记我们代表人民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行使舆论监督权,做到心中有人民;加强舆论监督,还要转变观念,把正常的舆论监督当做“正面新闻”、“积极报道”。我有四点希望与同行共勉: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攻得破堡垒,守得住底线。

记者:对于2016年的正风反腐工作,您最期待什么?

汤计:我希望2016年还是沿着既定的方针、踩着不变的步伐走下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持之以恒抓作风,通过不断努力,让官场正气扬起来,积极导引社会风气向善向好,让人民群众更有信心。(本报记者 程威 瞿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