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案例选登

把互送“红包”当作“平常事” ——四川省蓬安县委原书记袁菱违纪违法案剖析

 

    2001年7月,34岁的袁菱从西南石油学院选调到四川省西充县任副县长。那时,她满怀憧憬,立志要干一番事业,对腐败分子充满鄙视。她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因为腐败,站上法庭的被告席。

    2015年7月10日,袁菱泣不成声。这一天,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和行贿罪,她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受贿赃款4052万元被依法追缴。

    14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廉洁楷模居然沉沦到自己都不敢认的地步。袁菱的忏悔撕心裂肺:“我是怎么变成今天这副贪婪金钱到疯狂而又怪异的丑恶模样?”

    不收不送  反而显得另类

    2001年,袁菱离开工作了13年的大学校园,担任西充县副县长。新岗位带来新环境,也给袁菱带来新体验。比如,到县里工作后,送“红包”的人多了起来。

    对此,袁菱一开始很不适应——收的话怕违反纪律,不收的话怕显得不近人情。几经纠结,袁菱还是决定“同流不合污”,不开这个口子。在县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她逐渐意识到,逢年过节互送“红包”似乎是件“平常事”,“好像已经成为工作中的一个内容、一个任务”,大家见怪不怪,不收不送反而显得另类。

    于是,袁菱开始尝试着“改变”。她对“红包”不再排斥,或看或做,或收或送,不仅不以为耻,反而渐渐“如鱼得水”,胆子也越来越大。

    “感觉必须用钱维系、保持、勾兑各方面关系,否则,辛勤工作得不到认可,想进步也没有人支持,民主推荐也得不到多少票。”袁菱落马后忏悔说,不管是收还是送,自己都毫无敬畏之心、胆怯之意,在打点各种关系过程中,早就把过去的准则抛到脑后,而开始践行起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亡”的行为方式。

    哪里有工程  人就往哪里凑

    据办案人员介绍,袁菱贪腐行为有两个特点:一是讲究“技术含量”,很少直接收现金;二是索贿“四处开花”,哪里有工程,人就往哪里凑。

    袁菱对“风险”极为重视,一般都是让身边人出面,以“合伙做工程、出资入股”等形式和老板们一起“搞项目”,再以分配利润等名义受贿。

    比如,2010年下半年,通过袁菱打招呼,一家公司成功中标了工程,该公司负责人提出要“感谢”。这时,袁菱明确告诉“居中联络”的丈夫龚某:给钱就坚决不要,这是受贿,如果要感谢,就和他合伙做个工程,可以规避风险。

    于是,袁菱在没有实际出资的情况下,以堂弟名义在该公司工程中占了50%的干股,三次“分得利润”187万元。

    办案人员说,袁菱自以为“擦边球”打得很好,“入股”经商既“安全”又“高明”,既规避风险又找准了财路,逐渐大胆。特别是其担任蓬安县委书记以后,一言九鼎,越发肆无忌惮。

    “袁菱贪腐起来已经丧失理智,只顾‘埋头搞钱’,根本不‘抬头看路’,甚至对关系不怎么好的老板,也张口就要‘入股’。”办案人员说,直到被人举报,袁菱才发觉“居然已经搞了这么多钱”。

    害人害己  悔恨已晚

    办案人员透露,袁菱之所以大肆贪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把她的丈夫龚某“带起来”。

    袁菱对龚某心怀愧疚,觉得多年以来,自己忙于工作,顾不上家庭,龚某牺牲很多。

    为此,袁菱屡屡“创造”机会,让龚某和老板一起“办企业”,甚至在一次宴请时,主动找到某老板,一边敬酒一边说:“我老公你要带上,他也想做点生意。”

    讽刺的是,袁菱处心积虑,非但没有给家庭带来幸福,反而害了自己,害了家人,原本美好的家庭随着她锒铛入狱分崩离析。 

    “面对如此让人恐惧的现状,我心如刀割;回顾风华正茂的过去,我后悔莫及;展望毫无指望的未来,恰似世界末日即将袭来。我真的后悔莫及。”落马后,袁菱的忏悔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