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书院
张栻、吕祖谦、朱熹、陆九渊是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大师。其中张、吕、朱三人观点主张更为接近,时称“东南三贤”。张栻有过在碧泉书院学习的经历,自己创建城南书院讲学的经验,后又应邀主讲天下著名的岳麓书院,“阅历”书院最早而且丰富。吕祖谦除自创书院讲学之外,曾协助朱熹经营白鹿洞书院,安排著称史册的鹅湖之会,协调与永康、永嘉各派学者的讲学,等等,对书院建设贡献良多。陆九渊一生钟情于精舍,除应邀到白鹿洞讲学之外,对书院似无多大兴趣,但我们知道精舍浓缩了儒佛道数百上千年的讲学经验,对精舍的厘定、区分并汲取其养分,正是陆九渊对书院建设所作的贡献。朱熹是四先生中的长寿者,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年轻时他有过经营县学的经历,后来也尝试过改革州县官学,而自从到岳麓、城南书院与张栻会讲之后,其书院情结日浓,自创寒泉、武夷、竹林等精舍居处讲学,全心经营白鹿洞书院,更建岳麓书院,为石鼓书院作记,等等,总期望着书院的兴复与辉煌。而且,他经历了书院运动的全过程,在不被理解中开始,在遭受围攻中离世,当然也感受到了书院随其讲学而兴盛的荣光。正是他们,在长期兴复创建书院的实践中,逐渐明确了建设书院的目标,提出了追求中的书院理想。
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指归。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在科举时代,任何反对科举的教育机构要想长久存在,尤其是想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理学家们接受这种无可奈何的现实,并不泛言反对科举,只将反对的目标锁定在仅仅以科举为目的这一点上,而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讲学事业,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书院和理学的一体化,是南宋书院发展的最大特点。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使理学和书院从形式到内容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一种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的结构形态,此世之所谓书院是理学的基地,理学为书院的精神,而且,二者盛衰同时,荣辱与共,有着休戚相关的共同命运。
——节选自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