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酸酒”
1924年11月13日上午,鲁迅在家休息,女佣通报说有个叫杨树达的人求见。鲁迅此时在北师大任教,国文系恰好有位同仁就叫杨树达,是有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鲁迅于是叫女佣把客人请进来。
这位“杨树达”进了门,鲁迅一看很愕然,因为他并非自己熟识的杨树达,而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学生。“杨树达”说自己不乐意上课,接着就跟鲁迅要钱,还威胁说鲁迅不给就去找鲁迅的兄弟要,一派胡言,行为疯癫,闹了一阵之后才走。
鲁迅猜疑这个年轻人是受人指使故意装疯闹事的。鲁迅很气愤,在当天晚上的日记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随后又整理成文章《记“杨树达”君的袭来》,发表在《语丝》杂志第二期。文章最后一句说:“我还没有豫(预)料到学界或文界对于他的敌手竟至于用了疯子来做武器,而这疯子又是假的,而装这假疯子的又是青年的学生。”
《语丝》第二期发行,有一位读者读到这篇文章,马上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杨树达”的真实身份。原来他叫杨鄂生,是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杨鄂生的确患有疯病,杨树达先生又恰巧执教国文,估计是杨鄂生犯了疯病之后,就用了“杨树达”的名义跑去找鲁迅要钱的。
鲁迅找人了解“杨树达”的情况之后,十分内疚,立刻补写了《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并且给孙伏园去信说明情况。鲁迅说自己“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希望这篇文章能在《语丝》第三期发表,如果排不上去,他愿意自己掏钱来增刊两版。信中最后一句,鲁迅说道:“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
为人处世,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有些人犯错后会极力掩盖,有些人犯错后则勇于面对。一个正直的人,就应当像鲁迅那样,自己酿的“酸酒”,就要自己喝干。(赵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