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十思”你思了几思

在《玉堂丛语·行谊》一书中,记载了发生在明代的一个故事:清官杨鼎在升任户部右侍郎时,担心难以胜任,便写下“十思”座右铭,时时提醒和警告自己。这“十思”为:“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道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最难得的也是“贵有自知之明”。这“十思”,告诉人们要坚持仁义宽容、勤劳争先、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坚定勇敢等。“十思”,实际上,就是“十美”;一个人身上有了这“十美”,自然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不管是“十思”,还是“十美”,都是在强调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首先要在“十思”的基础上,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一个人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谨言慎行,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得到一次净化。这就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历来是一种美德;经常“思”自己“难以胜任”工作,才会时时事事谨慎小心。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贵在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贵在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时,指出:“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思,是为了行,是为了行好,行稳,行远。“十思”,有利于行得更好,行得更稳,行得更远。在杨鼎“十思”这个座右铭面前,你思了几思?你思得深不深?你思得远不远?你思得明白不明白?对于能不能行好,行稳,行远,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就像是一面引领前行的旗帜,就像是一位向导。思和行,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

有人说,提高一个人道德修养主要途径与方法有: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问题;努力积善成德,经常做到“慎独”;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努力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性;经常反身内省,以存心养性。这里说的一切,均与“十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十思”是提倡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尽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可以更有“自知之明”。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坚持“三思而后行”。

能坚持经常“十思”的人,才能培养出“十德之美”。一思而后行,能培养出“一德之美”;二思而后行,能培养出“二德之美”;像杨鼎那样坚持“十思”,并身体力行,才能做出让后人敬仰的业绩。有人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有人说:“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有人说:“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有人说“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从现在开始“思”,开始行,也不晚,只要坚持,就能在“两学一做”中做到有担当。

“十思”是一面镜子。坚持用这面镜子经常照一照,可以“正衣冠”,镜子不仅可以照人,主要是照自己。照照自己是不是“官越做越大,离群众越来越远”?照照自己是不是只看到“光鲜的一面,掩盖了问题”?照照自己是不是符合党的要求、群众期待?不要怕照镜子,要敢照镜子、要勤照镜子,对缺点和错误要往深处、细处照,以便找出差距、修身正己。

“十思”不是一阵子的事,每日要“十思”,有时间就要“思”。就像“正衣冠”一样,一天一次并不够,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经常照镜子,才能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养成“勤正衣冠”习惯。这样做,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