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越落马之后,多家新媒体第一时间推送了揭秘性质的稿件。他们之所以动作如此迅速,是因为坊间早有传言。他们的稿子一直存在稿库里,几乎晾成了“腊肉”。一家新媒体在推送旧稿时,因为太过兴奋,连文中的日期都没来得及修改。但这也怪不得他们,他们可能没有想到,一个副部级腐败官员的落马竟然会延宕这么久。
张越身居高位,又在公安系统浸淫多年,能量自然了得。他和政商两道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形成了又粗又黑又隐秘的利益链。有人认为正是这个缘故,导致他很难被“扳倒”,但我觉得这个想法稍稍有点幼稚。他的上级已经倒了,他的同僚也倒了,完全看不出他还有什么砝码。在我看来,张越也不过是反腐败斗争中的一块“腊肉”。他之所以没有被及时“端”出来,大概只是要为周本顺的落马留出足够的档期。这大概就是传说中高手的节奏感。
张越被收网之后,河北省在十八大以来已经有四虎落马,几乎每个人都是硬角色。这是很特别的现象。河北并非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看起来并不值得利益集团去深耕。但由于其拱卫京畿的独特政治位置,它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原省委书记周本顺,以及张越,基本上都是由周永康安插在河北的。所以,张越落马其实可以看作是肃清派系和打掉团伙的一种延续。
有一位团结湖参考(ID:Talkpark)的资深读者,大约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在张越落马之后给我发了一个链接。内容是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全程参加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的报道。文章很长,但我还是很耐心地读完了。看到当时还在位的“四虎”的自批和互批,内心忍不住嘿嘿坏笑。如果有机会采访他们,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当时是否已经有了某种预感?
说到张越,不能不提到郭文贵和他的“盘古会”。“盘古会”和“西山会”一样,都是典型的权贵集团。不同之处在于,“盘古会”中有多位强力机关的显赫人物,因而其行事做派带有强烈的江湖气。在争夺地盘和攫取利益时,“盘古会”无所不用其极。窃听、跟踪、偷拍、劫持、刑讯逼供、巧取豪夺,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无论是高官还是富豪,一旦挡了他们的财路,要么退避三舍、要么锒铛入狱、要么逃亡海外。张越利用其在政法系统的位置和人脉,就多次扮演清道夫的角色,他也因此聚敛了巨大的财富。
“盘古会”的根脉到底有多深,媒体可能尚未完全发掘出来。但从大量的新闻碎片中,已经可以拼凑出一个印象,那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吓死宝宝了”。以往的那些年里,利益集团的攻城掠地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白热化程度。利用其掌握的、以及可租借的权力资源,他们把天量的社会财富据为己有,并且开始觊觎国有资产。而像张越这样的政法败类,则扮演着合伙人和打手的双重角色。这是很可怕的景象,是普通人蒙在鼓里被剥夺的梦魇。
经常有人问我,反腐败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在他们看来,好像只有把贪官的赃款都分给老百姓,才算是发生了意义。这种心态,有点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腐败的气息中呼吸得太久,腐败也变得有那么点甜丝丝的味道。但从“盘古会”这种利益集团的滋长、扩张中,却可以明显地看到,民众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最终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倒进了少数人的大锅里。社会的剥夺感从何而来?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这里。你虽然不知道被谁剥夺了,但你感觉到自己的血正在被抽干。所以答案就在这里,只有清除了腐败现象,每个人才能活在公正的社会里,才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那个由全体国人所共有的梦想才可能实现。
张越在官场上有着“河北王”的称号,但在庞大的利益网络中,他又只是一颗棋子。张越在帮助郭文贵“清障”时所表现出来的嚣张和肆意,让人看到权力失去控制之后究竟有多么危险。怎样才能不让公权沦为撕逼的利器,是横亘在法治社会面前的一道深远课题。
(文/蔡方华)
微信号:Talkpark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