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要有过硬作风
在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的当下,一些地方贫困数据口径不一、底数不清、一变再变,直接影响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等后续工作的跟进。这样的现实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扶贫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如何做到精准,具体来说就是把握好六个方面: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就说明,摸清底数、弄清对象、找准贫根,是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程。这个底子打不好、不扎实,直接影响到扶贫脱贫工作的成效乃至成败。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家的难处各不相同,要把情况摸准摸实,需要为民解困的责任心,需要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需要求真务实的好作风。这既是工作要求,也是对干部的考验。
从目前各地督查的情况来看,省市县各级对扶贫工作普遍高度重视,但也存在一些工作进度不快、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乡村两级仍有部分干部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这种执行上的“梗阻”,表现之一就是基础台账缺乏科学的标准流程和制度规范,档案资料不全,集中反映在贫困户扶贫手册和村级台账没有对帮扶措施进行全过程记录。
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存在,既有建章立制不足的原因,也有做事不认真、作风不扎实的原因。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既要有干部的主动性,也要有督查、问责等监督机制给予保障。既然发现问题,就要立行立改、补缺补差,从对象识别到帮扶措施,从资金使用到责任分配,把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做硬做实了,脱贫攻坚战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实际上,在各地的扶贫脱贫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了不少好的办法和经验。有的地方坚持“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识真贫”科学方法,识别真贫,帮扶真贫。好办法之所以科学有效,就在于接地气、通民情,就在于干部深入群众中去抓问题、解难题、做实事,这实际上是优良作风的结晶。精准脱贫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以为民的责任、过硬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才能打赢这场硬仗,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