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悌”
《论语·学而》记录了孔子的学生有子的一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弟通悌——引者注),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孝悌是人的根本,也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的根本。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悌,放在当今就是说对待朋友也要相互友爱、相互团结。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解释,老师所谓的“道”就是孝悌而已,“孝”提高一点就是“忠”,“悌”放大一点就是“恕”,有了“忠”和“恕”,别的就都好办了。孔子认为有忠又有恕,人际关系就不会恶化,就没有争斗。倡导仁者爱人、相互友爱,把“关怀友爱”发扬光大,做到团结协作、宽恕为怀、立人达人。
团结协作要做到“三同”:一是一班之长要求同存异。讲团结是高素质,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真本事,真团结是高境界。作为负责同志要讲团结、善团结、会团结,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要协调好不同的性格,要有海纳百川的境界,要有有容乃大的胸怀,要一身正气、大公无私,要率先垂范、敢于担责,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要关心同事、爱护下属。二是班子成员之间要同心共济。要互相包容、坦诚相见,做到政治上互相信任、思想上互相交流、工作上互相支持,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每个人都要做到补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正确对待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和分歧。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三是同事之间要风雨同舟。要有一种缘分意识,相互认识是一种缘分,同在一个单位是一种缘分,能在一起共事更是缘分。要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不能相互猜忌、相互排挤,更不能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团结。
宽恕为怀要做到“三容”:一有容人之心。俗话说:“将军头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宽恕他人,要顾全大局、发自内心、体现真诚,不作秀、不虚伪。战国时,蔺相如“完璧归赵”,因其功大,拜为上卿,居于廉颇之上。老将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多次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始终宽容忍让。最后廉颇被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二有容人之量。俗话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容人就是要有气度和海量。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两个公子,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管仲为了自己的主子能够成为国君,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差点将他射死。最后的结果是公子纠兵败,被迫自杀。当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齐桓公(即公子小白)派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并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齐桓公容人的气度和海量成就了一代千古名相,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三有容人之策。即使是宽容他人,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尽可能做到雁过无痕,也就是说要容人于无形之中,将团结友爱体现在细微之处。春秋时期,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楚庄王的美人,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了下来。美人告诉楚庄王,命人赶紧点灯,一看就知道是谁。楚庄王显示了他超人的容人之策,他马上命令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这位大臣为了报恩,冲锋陷阵,奋力杀敌,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最后晋国被打败。楚庄王以自己的宽宏大量造就了一位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大臣,也使自己的国家免于战败并强盛起来。
立人达人,要做到“三观”。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己所不欲”,又该以何施人呢?应当是“立人达人”,在自己追求成功的同时,也时刻考虑着为别人的成功修路搭桥,以求共同进步,实现“三观”。所谓“三观”:一是多赢观。要始终牢记“己之所欲即人之所欲”的道理,积极扶持、善待同事,不断完善自我,以求达成增进友谊、提高能力等多赢的局面,而不要把输赢得失锁定在单一的目标上。二是亲情观。要在心理上把追求进步的同事作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只有这样,才能像帮助家人一样,带着浓厚的亲情,从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照,尽自己所能帮助其实现理想。三是人本观。要以人为本,多作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深切体味他人的处境、感受,切实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团结友爱做到极致。(夏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