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巡未改”说明了什么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对一个人改正或避免错误的友善提醒。如果一个人明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多次提醒还屡教不改,口头上的警示就有必要变成行动上的矫正。这一道理对于各类作风问题同样适用。
近期,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了第九轮巡视对辽宁、山东、安徽、湖南等四省的首次“回头看”反馈。有媒体梳理发现,四省均出现了“屡巡未改”的情况。顶风违纪“花样翻新”、超配干部“边改边超”、插手项目“未见好转”……如果说,首轮巡视主要是发现问题并要求尽早整改问题,那么巡视“回头看”就是督查解决、防止反弹。从反馈来看,一些老问题“屡巡未改”,一些新问题又“破土萌生”,作风建设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强化。
屡巡未改、屡禁不止的背后有多重因素。从心态上看,一些地方存在侥幸心理、闯关思想,认为巡视过程暴风骤雨、巡视过后风平浪静,对待巡视工作不过是应付应付,只要避过风头就好。从行动上看,巡视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具有周期性,巡视过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整改并不积极,甚至找到各种各样的托辞借口,时间拖延、行动拖沓就导致了巡视出来的问题鲜有改观。从约束力上看,巡视工作对个别被巡视地方、被巡视单位的约束力并非强制,这也一定程度影响“倒逼”整改的效果。总体来说,心态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懈怠和约束上的松弛,导致了“屡巡未改”,甚至会让已被巡视地方和部门边松口气、边回到以前状态。
巡视不改等于怠工,整改不力等于纵恶,对作风建设来说更是害莫大焉。巡视整改落实情况都要“回头看”,要揪住不放,不是一句空话。既不能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的翻篇儿现象,也不能出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老赖现象,哪些方面没有改正、哪些领域存在死角、哪些部分还不纯洁,不管有没有换领导、定任务,都要严肃对待、一查到底、一改到底。有人说,巡视工作是一次一授权,而巡视监督决不是一次性结束。因此,实现巡视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高频化,是推动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防止“屡巡未改”的有效之举。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利器。对于走过95周年风雨历程、拥有8875.8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诸如“屡巡未改”的现象不仅当休矣,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还要抓常、抓细、抓长。(李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