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没有禁区 也不能有盲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科学技术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新平伙同他人弄虚作假骗取科研经费150余万元,为他人申报科研项目经费提供帮助,个人从中谋利67万余元。在科技局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冷衙门”的单位发生了如此严重的贪腐案件,令人深思。
在很多人印象中,科技局这样的单位并不显山露水,但从北海这起案件来看,看起来“冷门”的部门,掌握的资金资源有时并不少。不久前,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可以想见,随着政策的落实、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将会注入科研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如何把这笔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科技创新最需要的地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新平案为科研资金的管理敲响了警钟。加大公开透明力度,让监督的阳光照进来,加强对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规范资金运作和管理,把好各个关口、环节,才能有效防止跑冒滴漏、中饱私囊,确保科研经费毫无损耗,源源不断地流向创新的大动脉。
进一步反思,从近年来的腐败案例看,发生在“冷衙门”的腐败问题值得引起注意。不只是科技局,举凡畜牧、园林、林业等部门,甚至“人民防空办公室”这样的单位,贪腐问题也时有发生,有时涉案金额并不小,甚至一查就是牵涉人员很多的窝案。
现实警示人们,“冷衙门”并非无菌区,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照样滋生腐败。更值得反思的是,这些部门在“弱势”“边缘”等表象的掩盖下,长期不被关注,内外监管乏力,很容易成为盲点和被遗忘的角落。
正风反腐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必然要求监督之网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反腐败没有禁区,也不能有盲区,“冷衙门”不是法外之地,公款和公共资源更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禁脔。无论部门“冷”还是“热”,干部权力大还是小,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从严监管才能拒腐防变。因而,把从严治党的触角伸向“冷衙门”,既查处个案以治标,又完善制度以治本,才能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事业的布局,形成有腐必反、没有盲区的强劲态势,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清正风气不断夯实基础。(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