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中学生学农课值得一赞

  北京今年将安排1.6万余名城区初中学生到郊区参加为期一周的学农教育活动,经费按每人1800元标准由财政承担。学农课实行全封闭管理,吃住在农家,内容侧重于集农事教育和农事劳动为一体的除草、施肥、养殖等体验类课程。(见6月19日《北京青年报》)

  新鲜的学农课,对当今的孩子来说“久违了”,不识五谷、不懂农作物,只知盘中饭菜香,不知庄稼如何长。对中小学生而言是普遍现象。不久前,我家门口的一所小学组织六年级学生外出郊游,在绿油油的田野里,许多同学误识韭菜为青草,年轻的班主任也分不清莴笋是长在地上还是埋在土里。

  可见,补一补农业劳动课非常必要,也颇有意义。一是有利于了解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包括五谷、种植、土壤、气候及农业礼仪等,本质要求是守望田园,辛勤劳作。如今的孩子们长大后可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少,但延亘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是需要了解和熟悉的。

  二是有利于培养劳动观念及吃苦精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现实中许多孩子的真实写照。孩子不爱劳动,不识五谷,与家庭娇生惯养有关,父母恩爱有加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但主要原因是教育缺陷,如今学校、社会标榜和崇拜的是精英教育,精英成为炙手可热的偶像,精英情结大大盖过劳动光荣的“虚名”,学校为了培养精英,早就把劳动课抛到九霄云外。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不让他们劳动,甚至把劳动当作处罚手段。孩子们在这种鄙视劳动的环境中长大,岂能感受到劳动光荣?又怎么会热爱劳动?

  当然,劳动是一个广义概念,不单指出体力干苦活。但劳动折射出的更多的是吃苦奉献精神,这是人的生存之本。“小树不修剪,长大木弯弯”,自幼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剂”。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不想付出艰苦劳动,只想获取丰厚报偿,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精英,又能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什么呢?“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然界的植物要生存下去,必须与风刀霜剑抗争,人的成长成才又何尝不是如此?

  让劳动光荣永驻孩子心田,需要弘扬劳动崇高、劳动者伟大的社会氛围;需要教育转变观念,融入更多的劳动素质教育与实践;更需要孩子们多参加劳动锻炼,亲身体验春种一粒粟,粒粒皆辛苦的劳动艰辛。(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