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登瀛文苑

无用之用

  人过中年,蓦然发现,身边总有些人,乐此不疲地喜欢上了一些无用的东西。

  譬如文友小余,经营服装生意,里里外外一个人,原以为他的日子过得很辛苦。然而自从与他相识,才发现他的生活里并不是荆棘遍野,而是花香满径。破土而出的小草,初绽新芽的柳枝,轻剪春波的紫燕,静立荷尖的蜻蜓,随风起伏的麦浪,逶迤苍茫的群山……生活中那些极其平常的物象,在他的镜头下,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有些不解:生意那么忙,还拍些花花草草,有什么用呢?

  许是受了小余的影响,在这座小城,我结识的许多人,也像他那样,尽做些无用的事。这些人当中,既有企业老板、官员,也有教师、退休的老人,还有城市农民工和菜农。尽管职业不同,身份不同,但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无论是摄影、绘画、书法、音乐,还是骑行、养花、读书、码字,大家都能找到共同语言。每逢双休日,驴友骑友相约出城,或拍摄美景,或临摹写生。QQ群里的文朋诗友,也隔三差五地小聚,一边品茶赏花,一边烹文煮字。印象最深的,是诗词群里的几位公司老总,口袋里总揣着微型笔记本和水芯笔,一旦灵感来临,随时随地记下来。十几位群友济济一堂,略一思忖,随口诵出腹稿中的古诗词,你唱我和,其乐融融。这些人,在忙于生产经营的同时,还有雅兴坚持写诗作赋,并能出口成章,我感到有些意外。

  近朱则赤。在群友、圈友的浸染下,我也喜欢上了摄影、读书和码字。夜幕降临,独坐窗前,或捧书夜读,或涂鸦心绪,在文字中漫步,别有一番情趣。见我双休日宅在家里舞文弄墨,妻子不止一次地数落我:别人在外想点子挣钱,你倒好,尽写些别人不看的东西,一个子儿也挣不到,有什么用呢!

  是呀,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还在读书码字,有什么用呢?

  我反思自己:无论是摄影,还是读书,于我都不是主业。它们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既不能御寒保暖,也不能果腹充饥,更不能给自己带来半毛钱的经济利益,反而还要耗费时间、浪费金钱,确实没有什么用处。虽然无用,但是,它们却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让我在紧张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再感到劳累和孤单。

  那天在大山深处拜访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老先生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噪音洪亮,中气十足,根本看不出已是92岁高龄。谈起自己的爱好,老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从小喜欢二胡、笛子,有空就拉一拉,吹一吹,即使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饥荒年代,也没有中断过,直到现在,我还没有丢弃呢。有人说弄这个没用处,嘿嘿,有没有用,我心里清楚——没有它,我能活到今天?

  老人的一番话,犹如春风拂面,我一下子明白了老人家健康长寿的真正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忙,为利忙,忙得焦头烂额,忙得疾病缠身。当我们劳心劳神,甚至不惜以健康为代价换来了曾经想要的“有用”之物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需要了,这岂不是一个黑色的幽默?

  原来,世事如容器,不能盛得太满。一个人物欲太盛,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拿,就会被名缰利锁禁锢,灵魂的背负会越来越重,这样的人会活得很累。人生的快乐,其实并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放弃什么。人们常说“四十以后做减法”,就是一种睿智的生存哲学。做减法,就是要有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和附加条件的兴趣爱好,保持淡泊的胸怀,把心静下来,把脚步慢下来,让灵魂歇歇脚,看花看云,听鸟听风,养志养心,陶冶情操。多做减法,多做一些“无用”的事,保持一颗童心童趣,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生活中不仅有辛劳和汗水,还有诗和远方。多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吧,它们终将滋润我们的心田,温暖我们的灵魂,陪伴我们走向远方。(疏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