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陶母助廉”
最近读了《创建廉洁家庭:现代家庭助廉教育读本》,对于其中陶母教子与陶母助廉的故事印象尤为深刻。陶母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陶侃出生后不久,父亲病逝,陶母带着幼小的他以纺织为生,供他读书,并很重视对他的言传身教。笔者认为,作为领导干部的家属,就应该以陶母为榜样。
要学习“陶母助廉”,多些循循善诱。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愿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上任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里面包着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后来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块土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律,清清白白,永不忘本。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他正直为人,清白做官。陶母这样循循善诱十分必要。家庭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通过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家庭入手,用亲情的监督构筑起反腐的大堤,使干部做清白的官、廉洁的官、务实的官。
要学习“陶母助廉”,少些下不为例。陶侃在海阳做县吏时,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员,却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对我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勤于政事,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到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代为官的表率。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指的是正道,合理合法之道。如果说制度的约束是防腐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家庭的叮嘱就是防腐的最后一道防线。家庭成员应该正确看待金钱得失,当党员干部因财物的诱惑而迷惘时,家庭成员真情实意的劝说、恰到好处的提示,都将起到为其正确导航的作用。
“陶母助廉”的故事,是家庭和家长参与廉洁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子女教育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幸福的生活来自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拥有家财万贯并不意味就会拥有幸福。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对爱人做到踏实而无愧,我们就是有责任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平安”二字的珍贵,悔恨的眼泪弥补不了所犯的过错。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是军人妻子的自豪。“为民当官有你的清廉,也有我来助廉”,这是党员干部家属的骄傲。做个廉洁的清官,对干部是个考验,对干部家属也是个考验,我决心学习陶母好榜样,做好助廉“贤内助”。(吴敏)